充电焦虑之下,共享充电宝越来越成为部分用户的“刚需”。而随着用户的增多,共享充电宝企业也举起了“收割”用户的镰刀。
四年价格翻四倍
近日,多家媒体针对共享充电宝涨价的现象进行了调查。在全国各地,共享充电宝已经经历了多轮涨价潮,从最初的1元/小时涨价至于3-4元/小时,24小时的封顶价也从20元涨到40元,很多用户直呼用不起。
2016年,伴随着共享风口的诞生,共享充电宝横空出世。四年间,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已然翻了四倍不止,在景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共享充电宝的价格甚至涨到10元/小时。
共享充电宝疯狂涨价的背后,暴露出行业盈利模式单一的弊病。据悉,共享充电宝企业超90%的营收来自于用户租赁费用。当资本的入局逐渐趋于冷静,靠涨价来实现盈利也就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共享充电宝的价格由企业和商家共同议定,而某些客流量较大的应用场景则需要较高的入场费。为了保证不亏本,企业只能通过涨价的方式,让用户来承担这一部分成本支出。
王思聪预言要成真?
在共享充电宝行业,王思聪和聚美优品CEO陈欧的豪赌曾引起诸多关注。据悉,王思聪在社交平台高调否认了共享充电宝项目的可行性,彼时的共享充电宝行业还处于烧钱的阶段。
从2019年开始,共享充电宝开始集体涨价,各共享充电宝品牌也陆续进入盈利甚至是暴利阶段。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小电科技的营收超过15亿,保守估计净利率在20%左右。这意味着,仅2019年,小电的净利润至少有3.5亿。
不过,仅靠涨价来维持盈利,真的能走得远吗?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用户规模从0.8亿增长至2.9亿,但年增长率却从104.9%降至15.6%,用户增速明显放缓。
显然,共享充电宝品牌们涨价这种“割韭菜”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户黏性。而且,如果共享充电宝的价格过于离谱,消费者也完全有替代性选择,一部10000mAh的小米移动电源,售价仅69元。
综合来看,过度涨价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可谓后患重重,行业内还是需要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不然的话,王思聪的预言可能真的会变成现实。
文/禹汐审核/子扬校正/知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66775a6a365cd082d9c69d660a48f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