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 | 艺术与传统文化共舞,赋能乡村新发展

2023-10-25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传承发展 | 艺术与传统文化共舞,赋能乡村新发展

传承发展 | 艺术与传统文化共舞,赋能乡村新发展

“传承发展”系列谈

面对当下日益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框架下,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路径,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后农业文明”,是未来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艺术与传统文化共舞,带给乡村的不仅仅是浓厚的艺术氛围与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和肉眼可见的基于新农业文明的社会体系建构。

原文 :《艺术赋能乡村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 |浙江传媒学院 吴文瀚/教授 程逸/研究生

图片 |网络

后农业文明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基于中华文明农耕传统与当下信息革命高速发展之基础提出的关于文明发展新模式的概念,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而言的。农业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前身,但后农业文明却不是后工业文明的前身,而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再循环。

后农业文明与乡村振兴

工业文明的最大特点就是城市化。19世纪,工业革命快速兴起,随着乡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以及工业革命带来远距离交通运输的实现导致的全球贸易,世界上的第一批大城市开始陆续产生。纽约、伦敦、巴黎、柏林、罗马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化城市。二战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城市化的高潮,1950年,全球有29%的人口(7.3亿人)生活在城市,到2015年,已有过半数的人(约37亿人)生活在城市。在中国,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记录了当时约有5.8亿人口,其中13%居住在城市,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已经有63.89%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里,这也意味着人类这个物种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城市动物。然而,过于庞大的城市给环境与自然带来多种形式的退化,人与人过于贴近的距离,也使得居住在城市中的个体急需在城市之外寻找更加宽广的空间以安置身心。面对这些问题,重新认识自然,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城市转型的新实践,后城市化的概念为后农业文明概念的出现,为人们未来可以从城市走向乡村,重新建构一种与自然相融的生活方式,打下了基础。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经历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工业化改革尝试以及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一系列西方现代文明的“启蒙”后,其结果并非如这些运动最初的发轫者所设想的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洽,反而一再沦为列强瓜分的对象。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径并取得胜利后,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实践就一直离不开农村这个主题,从1978年包产到户,2006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5年提出脱贫攻坚,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对当下日益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框架下,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路径,建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后农业文明”,应当是未来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融合与自由:创新性发展的动力

新农业文明作为后工业文明的新阶段,高度的工业化科技是其内在构成,而其外在的文化表达则体现为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人文社科知识分子与艺术家集合而成的乡村知识实践与艺术创作的共同体,以及由此获得的来源于人类文明本源的高度融合与自由,这种融合与自由是传统文化获得创新性发展的动力,其融合路径如下。

其一在于农耕文化。作为农业文明的核心,农耕文化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也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当现代艺术遇见农耕文明会呈现出何种情境?早在 2013年,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江的稻田边,层层叠叠的梯田延展到天际,鱼儿畅游在稻田里,这种传承千年的“饭稻羹鱼”的生活方式不仅包含着生存的智慧,而且富有艺术的美感。艺术家林乐成将收获的稻草秸秆作为材料,与当地村民一起编织成29条“稻花鱼”,入夜,“鱼灯”亮起,古老的梯田在月光与灯光的映衬下,就是一幅现代抽象派绘画作品。

其二在于乡村工艺文化。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先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乡村手工艺是一条纽带,连接日用与审美,联系自然与生活,维系人情与事理。作为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历史悠久,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其内容包括手捻纺锤纺纱、单锭脚踏纺车纺纱、三锭脚踏纺车纺纱、天然植物染色、织造面料、用色线在面料上刺绣精美图案等,通过开展公益性传统技能培训,引导受众参与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生产过程,同时,通过设计制作如黎锦围巾、鼠标垫、电脑包、手机包、挂件、香包等符合大众审美的时尚单品及生活用品,提升了黎锦国内外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其三在于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景德镇浮梁县史子园村,以“大地艺术节”的方式,艺术家设计以小规模村落、社区为项目实施地的在地艺术计划,打造了“艺术在浮梁”的品牌。在一个小小的村落里,大片的茶田,几十件散落在户外的艺术装置,艺术和村落和谐共生,艺术焕活了这片被漠视的大地。

其四在于乡村节事与习俗。生活习俗与节事作为生活文化的载体,是衣食住行的方式,是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也是民间信仰与禁忌。节日节事内容广泛,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也融合其中,成为乡村文化的综合性载体。节日节事活动形成乡村文化景观的案例不胜枚举。温州文城县西坑畲族镇让川村发挥人文历史悠久的优势,村庄依山而建,错落分明,以畲族文化为基础,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风情旅游节,唱畲歌、跳畲舞、长桌宴更是常驻项目,节日民俗的开展形成了独特的乡村传统文化景观,也成为久居于工业文明中个体重新找寻自身价值的“通灵之路”。

百村实践

自然、技艺、景观、仪式等的创新构成了向个体后农业文明归附的路径,而如何因地制宜,挖掘自身特色文化,实现文化传统的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验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3年,浙江省乡村振兴局开展“百村争鸣”十大系列文化艺术村评选活动,这十大系列包括以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为代表的书法村、以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为代表的体育村、以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村为代表的农民画村、以慈溪市长河镇宁丰村为代表的编织村、以平湖市广陈镇山塘村为代表的戏曲村、以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为代表的刺绣村等,此外,雕塑村、摄影村、剪纸村等也各具特色。这100个特色艺术乡村从传统文化基因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村民为主体深入挖掘、传承和保护村庄文化艺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从传统村落古建筑的设计到流传在乡间的小调,从几代传承的非遗技艺到原汁原味的乡村小吃,100个艺术乡村的艺术实践看似以文旅为目的,但在艺术实践中凝聚了村民的共识,优化、美化了乡村景观,吸引了外部的目光,使乡村不仅成为城里人休闲的居所,更通过乡村艺术项目的共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进驻,城乡融合,共同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在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不仅有体现江南水乡的田园韵味、青山绿水的乡愁醇味,还有体现城乡融合的现代之美。行走浙江,很难察觉出城乡之间的边界。乡村作为历史人文最深厚的地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浓厚乡愁。艺术赋能的浙江百村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宝库,是实现“两个结合”的重要阵地。

乡村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三重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宝库,在后农业文明的框架下,赋能乡村传统文化,除了需要把握乡村文化所具有的可持续性来认识乡村文化,更需要关照的是“人”这一特定主体与群体,以及依凭其上的对文化的敬畏与坚守。

首先要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艺术赋能。在实践中,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容易流于表面,艺术并非是割裂的景观,而是真正能够为村民所喜、为村民所用。在实践过程中,以农民为主体,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方能用艺术真正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历次文件中,多次出现“农民为主体”字眼,这才是党和国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意义,根植在农民生产、生活角角落落的文化,就要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要敬畏乡村传统文化的在地性。烟火气十足的乡村传统文化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建设乡村的各级政府和每个参与者都要敬畏乡村文化的在地性,引导提升,而不是改造。参与、融入、体验就是对乡村文化最大的传承和振兴,只有让更多的城市人感受到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乡村才能真正成为人人向往的“远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赏得了艺术,记得住乡愁,这些在千年来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正是乡村的魅力所在。进一步在创新中拓展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破资源的局限,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最后在于守正创新的坚守。“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艺术赋能乡村传统文化创新仍在路上。如今的中国乡村正在打开创新空间,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最新潮的艺术活动形式正在走进乡村。西安蔡家坡“美好乡村计划”,作为“关中忙罢艺术节”中的一部分,通过一系列乡村文化新场所营建和一系列围绕在地文化的驻村研究、展览、出版公共教育等主题活动,村民共同构建蔡家坡“新乡村文化”系统。村民一起认识与寻找蔡家坡的乡村之美,鼓励村民参与乡村美学共建,在植根村民日常生活与生产的前提下,共同营建蔡家坡“乡村美学新场所”。

“后农业文明”是围绕着知识和创意形成的文化性生态农业文明,是在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中重构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创意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艺术赋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既是城乡融合的关键步骤,也是最有效路径。若问艺术赋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究竟带来了什么,除了持续的生命力、文旅产业的激活、乡村价值的重塑,更重要的在于,借助有特色的艺术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走进乡村:生物学、环境学方面的科学家、农艺师、智能化工程师、文化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等。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共舞,带给乡村的不仅仅是浓厚的艺术氛围与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和肉眼可见的基于新农业文明的社会体系的建构。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3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关注 | 以本土知识传承,延续活态遗产的生命力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灿烂文明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