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枭龙”战机是第一款由中巴两国共同合作研发的战斗机。该款机型以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较好的反制对地攻击能力以及优秀的大航程、远距离、短距离起降等优点,备受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好评。
在中巴联合研制这款战机时,不同于其他国家半开放式的科研攻关,中国与巴基斯坦采取的是全方位式的深度技术合作。换句话说,中国在与巴基斯坦共同研制“枭龙”战机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对巴基斯坦采取了技术完全开放的态度,甚至在研发成功后,中国还将此战机以整机技术出口方式授权境外生产。
在极度重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中国科学界;在极其强调技术保密的军工行业,中国人民的做法无疑完全是对巴基斯坦敞开着怀抱。可以说,在中国的外交史上这尚属首次,也堪称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巴两国牢不可破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尽管“枭龙”战机性能出众,但在原型机试验阶段,该机险些酿成机毁人亡的事故的发生,幸亏有王牌试飞员的舍命保机,这架飞机最后才能顺利得以投入生产线。
期间的故事惊险且刺激,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2004年7月1日,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对于试飞来说是个绝佳的日子。这天,中巴联合研发的“枭龙”战机即将从成都某飞机试验机场即将起飞,以验证其在实战中的性能和表现,从而不断改进改款飞机。
否则,一旦在情势不利的状况下,酿成坠机事故或飞行员牺牲,无论是对于国家、科研、原型机等诸多方面来讲,都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因此,“试飞员”相较于“飞行员”往往是个更具挑战性的高风险职业。
而此次的“枭龙”战机是中巴两国首次共同联合研发,因此,从外交和政治层面考量,自然容不得半点闪失,“试飞员”的选择便成为了中央军委考虑的重中之重。在中央军委一番深思熟虑后,“试飞员”人选很快落在了梁万俊头上。
彼时的梁万俊有着13年的飞行经验,善于处理飞行中各种险情,在他驾机遨游蓝天的几十年中,曾多次处置过空中重特大险情,凭借着胆大心细和敏锐精准的判断,他锻造出了炉火纯青的飞行技术,并成为了我军的特级试飞员,此后还担任过歼-20的首飞试飞员。
接到任务的梁万俊当天早早便来到了试飞场地,这次,他要试验的科目是发动机万米高空加力试验。下午13时许,梁万俊在众人满怀期待的目光中登上了编号01的“枭龙”战机。伴随着一阵急促的蓝焰从机尾喷射而出,战机如离弦之箭刹那间只破苍穹。
14分钟后,战机迅速爬升到了12000米的高空,在完成高空加力试验准备返航时,突然,梁万俊听到发动机连着想起几声“突突……”的异响,紧跟着,战机油表显示异常。
要知道,发动机熄火理论上来说尽管可以空中点火重新启动,但实际上,真正操作起来成功的机会往往都比较渺茫,很多优秀飞行员或试飞员最后牺牲都是因为想保住飞机而多次尝试空中点火所致。
但此时梁万俊架势的战机引擎并没有全部熄灭,只要有充足的燃油供应,再凭借着娴熟大胆的技术,安全返回地面仍旧有希望。
可不承想,仅仅在梁万俊驾机打算立即返航的过程中,战机的油量竟锐减为0!照着这样的情势下去,“枭龙”战机坠机已是无可避免之势了。
其实,在梁万俊及时将战机遇险的情况向地面塔台汇报时,塔台总指挥中心也通过飞机的实时数据监测到了各种异常,到最后塔台中心发现整架战机的数据全部出现问题后,塔台已经意识到坠机已无法避免了,倘若再不跳伞极有可能机毁人亡,于是,指挥人员连忙大声疾呼:“洞幺!洞幺!请立即弃机跳伞!请立即跳伞!”
“我不跳,我要保全飞机!”
梁万俊话音落罢,立即调整飞行姿态,全神贯注修正着速度和高度的偏差,宛如这架战机即将闯入阎罗殿般。此时汗水已经湿透了梁万俊的全身,战机就像个金属疙瘩急速地往下垂直坠落。
“5000米、4000米、3000米……”
梁万俊紧张盯着仪表盘,默默数着飞机不断下坠的高度。
在梁万俊一连串的沉着操作之下,很快,战机趋于平稳,慢慢以滑翔姿态开始朝着机场飞去。
战斗机由于机翼较短且结构特殊,在滑翔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气流的影响而导致失控,因此在世界航空史上,战机滑翔安全迫降的案例极其罕见。
眼看着梁万俊架势的战机逐渐逼近跑道,塔台上的所有人手心都冒出了冷汗。如果迫降速度过慢则有可能在尚未进入跑道前就会机毁人亡;倘若迫降速度过快则有可能冲出跑道酿成人机俱焚,怎么办?
“呲咔”一声巨响,梁万俊架势的战机如蜻蜓点水般触碰到机场跑道之上,急速的滑行让战机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不由得受人控制,梁万俊死死拉满了紧急刹车,在巨大的摩擦力下,两个主轮胎顿时爆裂,发出一声刺耳的爆炸声,一阵滑行后,飞机终于在距离跑道尽头的300米处停了下来,塔台前的人群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梁万俊舍命保机的行为创造了人类航空史上的奇迹!他也因此被中央军委授予个人一等功。事后经详细调查,战机在空中停车竟然是因为输油管故障导致漏油,幸亏梁万俊发现的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谨以此文向英勇善战的中国空军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