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冬奥会上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化“折柳送别”的方式,节目通过365人的庞大演艺团队演绎了“折柳送别”的感人场面,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是很难看懂中国人对待来中国做客的世界各国运动员、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的。但无论怎样,相信他们在后面的工作学习中,一定会知道其中的涵义,掀起一股“中国文化热”的学习浪潮。那么,中国古代究竟有哪些送别方式呢?接下来就为大家盘点一下。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是最富有画面感,也是最实在的送别方式。一枝柳条,实实在在,虽礼物轻,但显得弥足珍贵。比起其他常见的古人“送别”方式而言,这里既有“送别”、惜别的礼仪礼节,也有“礼物”的馈赠,如果应景,就更加显得无比的浪漫和记忆深刻。
例如:《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2、饮酒饯别
“饮酒饯别”,这是古代文人最常见的“送别”方式,古代文人多爱喝酒,大多以酒交朋友、以酒会友、以酒待友,自然送别时就少不了酒的礼仪礼节,这在很多影视节目和文学著作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3、音乐相送
“音乐相送”,这在很多影视节目和文学中也是很常见的,古人以音乐结缘和结交的故事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伯牙子期”了,当然,以“音乐相交”,自然就少不了以“音乐”惜别和相送。
例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4、渡口送别
“渡口送别”这也是很常见的“送别”方式,大抵这和古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往来要么是陆路,要么就是水路。比起陆路的“长亭送别”,水路的“渡口送别”自然就显得很大众化。很多影视节目和文学著作都有记载。
例如:明代王韦《柳条枝》中说:“渭水西来万里遥,行人归去水迢迢。”
5、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这是影视节目中常见的“送别”方式,无论是送亲人、友人、爱人、侠客以及英雄,这在很多影视节目中都是司空见惯的,而且是少不了的,很好的衬托了“送别”的惜别之情和期望再见的心情。
例如:唐代李白的《菩萨蛮》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结语:中国文化是浪漫的,5000多年的中国文化沉淀,自然造就了不同凡响的中国文明。其实,中国古代文人辈出,文化大家数不胜数,古人的浪漫一点儿也不输给现代的人,甚至更加的比现代人“出圈”。他们注重礼仪礼节,他们各种“花式”、“出圈”的送别方式深深地体现了他们对待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态度,用别具一格的“送别”方式寄托他们对亲人、有人以及爱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但他们又显得比现代人更加的豁达,因为他们知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除了以上常见的“送别”方式,你还知道哪些“花样”和“出圈”的“送别”方式,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