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的三大起义集团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里,最有资格和能力取得统一的是陈友谅,而不是朱元璋,至于说张士诚不过是小富即安的主,反复横跳且胸无大志。他不明白生逢乱世,想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那是错误的,这个时候是赢家通吃的时代。
陈友谅是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陈汉开国皇帝。和朱元璋一样,陈友谅出身也不高,如果说朱元璋是开局一个碗,那陈友谅就是开局一张网。二人也都是红巾军的分支。但陈友谅的地位高于朱元璋。个人出身,陈友谅也高于朱元璋,毕竟也当过县吏。在参加天完军(压过大元的意思)以后,屡有战功,得以执掌三军。在公元1360年在采石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年号大义。最后在与朱元璋的决定性战役中鄱阳湖大战兵败中箭身死。后世有人评价,如果陈友谅即便朱元璋得天下,可能开启大航海时代,也不会像朱元璋这么保守,这显然有些因人设事想当然。
那陈友谅败给朱元璋的原因在哪里里,最关键一点就是杀徐寿辉。徐寿辉不是不能杀,陈友谅杀得太早了,你看看朱元璋什么时候杀的小明王韩林儿的,是在公元1366年。这是在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基本上所有“义军”都被消灭了。才将小明王韩林儿暗杀,虽然谁都知道是朱元璋干的,但明面上老朱一点毛病都没有。很有政治头脑。在这一点上陈友谅过于着急和鲁莽了。正是由于陈友谅明目张胆地把徐寿辉杀了,导致天完王朝的分崩离析,将士不服,纷纷脱离,天完政权有能力的武将不是被他杀了,就是被逼走了,如把功勋卓著的倪文俊和赵普胜杀了,逼反了明玉珍,或者就是出走投奔了朱元璋(比如傅友德这么牛逼的人物)。他手下能战的也就张定边一个人而已,至于陈友谅自己,丝毫没有展现出军事才华,朱元璋差得太远。就陈友谅这性格能赢朱元璋吗?差得太远。
在朱元璋自己的眼里,他对陈友谅和张士诚的评价是:"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对这两个老对手的评价就不难看出,在朱元璋的心里陈友谅的实力要远高于张士诚的。这个评价无疑是正确的,毕竟朱元璋是直接针对二人作战的。陈友谅这个人没有恩义,当然朱元璋也没有,但至少在打天下的时候,朱元璋可是个厚道人,而陈友谅从篡位那天起,就被公认为一个无恩无义反复无常的小人了,性格决定命运,一个被认定是无义之人是不能得天下的,就算最后陈友谅胜了,这个王朝也必不会长久。
朱元璋从来不是道德完人,在抗元路上的他不如张士诚和陈友谅,也被招过安。但这些都是策略上,元朝也指挥不动朱元璋。“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这是朱元璋的战略意图。陈友谅则不然,他意图用权术控制一切,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