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汉代民间的教育也是逐渐地普遍化,两汉时期对经学方面做出了新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又通过了入仕制度的改革使得平民百姓也能够通过求学的路径进入仕途,于是乎百姓们开始接受了教育,基本的蒙学书籍满足了平民的基本日常,这都使得汉代民众受教育的人数是越来越多,识文断字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汉代的民众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不少能够识文断字的人,比如说最为代表的陈胜吴广起义,这制造了一系列的怪异现象,通过丹书写下了“陈胜王”这种方式,由此可见在贫寒的农家子弟中就已经存在了能够识字的能力。而对于工匠来说,识字能力更加的提高,工匠往往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刻铭形成责任制,但是不少的作品上也会出现文字漏刻等现象的发生由此可见,工匠的文字能力在总体上并不是很高,整个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促进汉代民众识字率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就是社会经济上面的发展,对于百姓的文化提出了要求,要求百姓需要拥有基本的文化知识才能够应对原本的生活日常。在汉代的时候,教育开始向民间普及,社会生产力拥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都会使得平民百姓对于文化知识需求的增加。更别提对于商人的要求了,商人不仅要识文断字还要手写契约,和数字的计算,已经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后汉书》记载:“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汉代通过以察举制度为主要的选拔制度对于民间的识字率提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虽然在这种在察举制度下并没有选拔大量的百姓,但是也是给百姓一丝做官的希望,于是乎随着察举制度的推动大量的书籍和私学的发展促使了社会上读书学习的良好风气,也能够为平民进行了知识上面的推动,普通的民众受到教育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从原本的农民到了工匠和商人,甚至是在家的女性都有了基本的识文断字,由此可见汉代的知识普及率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