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到一个新闻,大概是说安徽某考生中考,只有523分,由于没考上重高,导致他母亲痛撕墙上所有奖状,说:“不读出去打工!”,显然是很粗暴的了。
但其实,当我看到视频的时候,看到有个视频,上面宣传语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用知识为中国代言”,正令人反省到,教育不可粗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好像不少网友说的,其实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大大小小奖状,都是很多的,包括什么班级当中每科名次的奖状,而每科的名次,又每个时间段,比如每个时期,或者某个阶段,某个阶段里面,又有什么背诵之类的奖状等等。
我原来倒是侥幸考的是重高,也拿过学校里背诵英语的一个二等奖,当时挺自豪,但我也知道,实际上这个背诵英语拿奖,也不过是个鼓励,初中时期也参加过一个英语比赛,当时是一个英语表演节目,地方上拿了三等奖,至于其他方面内容,一等奖等等,也都拿过。
但我没跟家里说过,也就小时候,小学时期,墙壁上也会贴一些奖状,但上了初中好像这件事,就被淡忘了一样,所以后面我再拿奖什么,好像说出去也没啥意思,再贴墙上也未免有点难为情,因为人大了,好像不太好意思。
这个安徽考生的话,其实奖状他自己应该是清楚的,比如班级当中每个科目第几名,都是有的,但班级当中每个科目第几名,不代表整个班级的名次,整个班级也有名次,要看这个更准确一点,而在整个升学考当中,又不仅仅是班级考的名次,而是整个全年级名次了,而看他的一个成绩,之前是“年级总分三等奖”,虽然也还可以,但整体要看他们升学率,考上重高的概率,以及分数线,才能确定这个总分三等奖的含金量。
所以这里面,一是孩子需要向家长说清楚,自己在学校里的真正名次,以免到时候父母过于失望,因为他们毕竟不了解,一旦心理落差太大,可能就会出现现在这种母亲痛苦撕掉墙上奖状的情况,旁观者看来,甚至其实有点羞赧。
而另外一方面,其实也是父母本身对教育行业或者教育界一些情况不够了解,因此粗暴地说“不读出去打工”,也显示是他们的无知。
可能还有更加一个隐形的东西,也就是说:
“奖状的含金量”。
但眼下不少地方为了鼓励孩子,是颁发不少奖状,那么对这些事情了解不多的家长,是否就觉得含金量大为降低呢?
其实这涉及到一个对待荣誉的态度。
袁隆平老师曾经去国外接受联合国颁发的世界粮食奖,过海关的时候,不小心把奖杯落下了,当海关人员将刻有袁隆平名字的奖杯送回时,袁隆平老师说:“我说怎么会感到那么轻松呢!”,这就是一种面对荣誉的坦然和放下的心理。
而居里夫人也曾经给孩子的玩具就是自己的诺贝尔奖奖牌,友人看到的时候大吃一惊,但居里夫人回答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对不能永远守着,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由此可见,其实无论含金量有多重,是出于鼓励的需要,还是说,体现出家长能够关注到的多少重要的内容……其实荣誉本身它可以是一种证明,也可以是某个阶段的成绩或者理论成果的展示,或者实践成果的一种“验收”,但它不能够成为你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与其一直守着它,不如将其放下,或者藏起来,待到需要的时候,或者可以拿出来用一下,作为说明,但一直守着它,其实大可不必!
所以对待荣誉的态度,一是要清楚自己的真实水平,二是要明白,就算再大的成绩也是过去的,三要明白任何人不要心中有荣辱得失之分,否则,你一定会失望。
“向世界介绍中国,用知识为中国代言”,真正的知识也在于知识分子的淡定与从容,对待任何外界的名誉或者荣誉等等,能够等闲视之,小则一个奖状,大到更大的荣誉,你可以为家国而献身,但不可以此桎梏。
所以这件事对那个安徽中考考生也是一个教训,也就是说任何时候,其实应该向不明就里的父母说清楚自己的真正情况,避免产生如今这种局面。
而如果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真实水平无法考到重高(虽然正常来说,其实之前模拟考多次,老师应当是有提醒的。),那么也应当在告诉父母自己的成绩的时候,予以说明。
坦承自己的情况,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家人需要平常心去看待一切事情,他们具有知情权。
(当然不可否认,这件事家长本身也表现出教育的粗暴,教育粗暴的背后,也体现出了他们自己的无知。)
(其实孩子也已经很努力了,父母切不可求全责备,以后孩子应当告诉父母自己的真实情况,有时候教育不一定只有自己的努力因素而导致,它是多方面的,其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努力了,便问心无愧,对父母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对待荣誉的态度,我一贯持之以易经当中一句话“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弥六合”,当它需要用的时候,你可以拿出来示人;至于其他时候,大可不必。
因为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或者你去做一件事,从来不是你过去的荣誉或者辉煌,而是当下,你能否做好你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为名利所羁缚,也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其实就算中考考不好,也未必不能上重点大学,退一步说,即便上不了重点大学,只要这个人人格健全,身体健康,对父母而言,平安就是最大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