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如启
当大自然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之时,大寒便带着冷峭的气息而来。“大寒节候正寒增,添得寒衣又几层”,凛冽的朔风和阴沉的天逼迫人们穿上寒衣,在时序里缓步前行。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曰:“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之寒。”寒冷的天气使得自然界万物蛰藏,天地之间一派肃杀景象。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过后就是立春,因而处于农闲季节的大寒,在欢声笑语里又颇显迎春的忙碌。
新雪又拥户
一场大雪,为大寒时节增添了寒冷筹码,皑皑白雪仿佛要把自然界的一切揽入怀中,在静谧和冷漠里上演着最后的透骨奇寒。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雪一场接着一场下,在北方人眼里已屡见不鲜。雪花不分昼夜飘落着,像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又像轻盈飘逸的玉蝴蝶,模糊了天地界限,在白茫茫的氛围里,把人们带入梦幻般的世界。
半天时间,风雪就填满了沟壑,压垮了松枝,迷失了路径。好奇的游客踏着没膝的积雪,满怀浪漫。环卫工人清扫着路面上的积雪,忙得汗流浃背。孩子们拿着小铲子堆雪人,衣襟沾满了白雪,远远看去也像雪人,唯有时时发出的笑声,证明他们是堆雪人的孩子。他们和雪人一起进入了洁白无瑕的童话世界。
太阳懒洋洋地悬在冷空,发出的光也带着寒冷的味道,没有一丝融雪迹象。“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大寒似乎在借助大自然的规律,有意张扬着冷冻的力度。古人对冬雪满怀好感,农谚曰:“瑞雪兆丰年。”
寒冬腊月,其实就该享受风雪,享受寒冷。身着羽绒服或棉衣,谁都期待着下一场大雪,期待着严寒的侵扰,也期待着凛冽的寒风来犯。
以前碳排放少的时候,每年降雪量是很大的。往往一夜之间积雪满院,房门被封堵,道路被埋没。所以每到降雪时,农户都会把扫帚和铁锨放在屋内,以便早上清扫积雪,拓出一条出门的路。
《红楼梦》里的大雪动辄尺厚,给读者大雪封门的印象。“贾宝玉起床,看见地上的雪有一尺多厚”,这场雪降得够大够厚了,为大观园的才子才女增添了诗情。古时候降雪时,往往旧雪未消新雪又降,把大人孩子堵在家里,只能围着火炉度日。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岁尾的雪花常常诱发古代文人的诗情,他们或结伴踏雪,或室内赏雪,或独步雪海,怀着冰清玉洁的胸襟,吟咏出让人怜惜、感慨的诗句。但无论是“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的浪漫,还是“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的冷观,或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的忧民,诗里都带着温度,散发着魅力,蓬勃着情怀。
大寒时节是南方沿海一带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大寒到极点,日后天渐暖”,此时南方人一边忍受着冷飕飕的寒风,一边期盼着像北方一样降一场大雪,覆盖田野、江河,以便体味白雪附绿叶的生趣。
虚檐水结冰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大寒时节的蛰虫几乎熬过了寒冬,纵使感知地下腾升的丝丝阳气,依然沉浸在酣梦里,享受着蛰藏的舒适和温馨的时光。
羽类感触到大寒讯息后,在生理上发生着变化,而水的形态同样也在改变。古人在精细观察的基础上记载总结,形成大寒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当极冷的天气来临,阳春也悄悄跟进,在冷与暖最初的交锋中,羽类展现出极强的敏感度和高超的适应力。
此时母鸡好像最先感受到了阳春的信息,早早攒积着鸡蛋,酝酿孵化小鸡的活儿。它用体温驱赶袭来的寒冷,怀揣21天后的希望。似乎是经过了周密计算,小鸡破壳之时已是立春后。“母鸡孵卵心长记,雏鸟成行语自娇”,小鸡也喜欢春天。
大寒时节田野里一览无余,小动物失去了绿植的庇护,鹰隼之类的猛禽盘旋在空中到处寻找着猎物,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描述:“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法则,使小动物成为鹰隼猎食的目标,只要被鹰隼发现,就会成为猎杀对象。
极冷的天气使湖泊边缘的冰层冻结到湖心,一夜之间整个湖面就被厚厚的冰层覆盖。昨日还碧波荡漾的湖面瞬间失去活力,变得神秘而呆板,却成为滑冰爱好者的乐园,他们在厚厚的冰面上驰骋飞奔,展示着娴熟优美的滑冰动作,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乐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诠释了大寒第三候“水泽腹坚”的现象,“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则彻上下皆凝,故云腹坚,腹犹内也”。坚实的冰层是极冷的注释,也是大寒的象征。
严寒是大自然赐予人间的另一幅风景,此时我们可以走出家园,尽情领略“风泉尽结冰”的酷寒,意会“渊冰厚三尺”的凛冽,体验“虚檐水结冰”的苍凉,倾听春阳来临前的序曲,感悟春暖花开的前奏。
春发大寒初
大寒介于温暖与寒冷之间,岁尾与年初的边缘。在特殊时节闪烁着寒冷的光辉,飘散着馨香的味道,传递着人文的色彩。因而大寒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大寒到了,春天的脚步也就近了。
“年光微雨后,春发大寒初”,当严寒成为强弩之末时,春意的回归就势不可挡。纷纷扬扬的雪花带着春雨的梦幻,把一腔柔情融入沃土,倾诉给冷漠。厚厚的冰层下,鱼儿意会着丝丝缕缕的春意,耳语着春的讯息。冻土下的草根渐渐舒展,怀揣着萌芽的希冀。它们在默默宣告,春意正在严寒里孕育。
“大寒已过腊来时,万物那逃出入机”,腊月里的鸟儿陆续亮开嗓子,在冷瑟的树枝上啼唱着。那些顽皮的猫儿、狗儿蹦着圈儿,在积雪上书写着唤春的符号。小孩子逐渐走出温室,走向广场、乐园。一对对情侣携手踏雪走向田野,寻找着那皑皑白雪里冒出的一簇簇红梅、黄梅。果农来到山坡,看着剪过枝的果树出神,他是在盼望着枝头绽绿吗?
大寒为二十四节气画上了句号,像一位辛勤的农夫,驻足回首。节气播过春的繁华,度过夏的火热,收过秋的丰硕,在寒冬将万物闭藏后,迈着腊月冷漠而热闹的步伐,完成了一轮循环。
如果把立春比作活泼的少年,那么大寒就是持重的长者。大寒没有了轻狂,没有了蛮劲,仅存晶莹剔透的幻想,在朔风里慰藉着冻裂的大地,抚慰着露头的绿意。
处于农闲时节的大寒,赋予了农村鼎旺的人气。早饭后大人小孩出现在街头巷尾,在清冷中寻找着乐趣,打梭子、打陀螺等游戏无疑成为最佳选择。上了年纪的人则聚在村头,“悠然据石坐”,边晒太阳边谝传。农闲岁月里,孩子们的辘辘饥肠在娱乐中被淡化,直到听见家人的催叫声,才抖落一身汗水回家。
严寒在娱乐和风趣中变得温柔、温存,暖阳照在人们身上,隐隐约约勾勒出一圈圈的春韵。
腊酒自盈樽
大寒不仅是时令节气,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过了大寒又立春”“过了大寒便是年”,由于大寒临近春节,因此多了些辞旧迎新的气氛。
除尘是大寒时节的习俗。除尘通俗来说就是卫生大扫除,将院子、厨房、客厅、卧室等统统打扫一遍,把斑驳的墙壁粉刷一新。这种除旧布新活动,既美化了环境,又抑制了病菌滋生,为迎新春平添了新韵。
家庭除尘后,还要进行个人“除尘”,即理发、剪指甲、洗热水浴,其寓意是洗去一年的烦恼和晦气,洗去一年的疲惫和不快。“有钱没钱,洗澡过年”,家庭干净卫生了,个人心情舒畅了,年也过得愉快。
除尘一般选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除尘时要求缄口不语,说是闷声大发财,其实按科学来讲是为了防止灰尘进入口鼻。除尘的当晚还要举办祭灶仪式,祈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家人安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大寒时节“趁墟”时,“趁墟”就是赶集。大寒时节农村的集市开启了“年集”模式,显得格外热闹。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似潮水般涌动,摊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竞相招揽着顾客,小摊前聚拢着讨价还价的人。集市上兜售的大都是自家种植的土特产品,引诱着大人小孩前来品尝购买。
做腊味是大寒时节的传统风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周礼》与《周易》中就有“肉甫”和“腊味”的相关记载。腊月磨的面粉称为“腊面”,腊月自酿的米酒称为“腊酒”。制作腊肠时要挑选腊月里的晴朗之日,把肉捣碎,加上盐、酱、味精等调味品搅拌腌渍,然后填充到肠衣里,放在阴凉通风处风干,就算制作完成。等到过年宴请宾客时,就是一道美味佳肴。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氤氲着丝丝芳香和快意。人们坐在火炉旁,斟满自酿的腊酒,轻轻抿上一口,心里便荡漾着温暖,脸上堆满着笑意,整个房间充满着温馨。
“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大寒时节人们闲来无事可以开怀畅饮。回家的游子不必再生“愁心谁与托孤迥,且掩得帘自倒樽”的乡愁,一家人围在桌前,亲情融融,畅所欲言,将所有的压力抛弃,在举杯中诉说着酸甜,在笑谈里谋划着未来,还有比这更惬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