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大家在观看一些罪大恶极的罪犯接受应有处罚之时,会发现他们大多被绳子绑住,再执行死刑。对此有些人会发出疑问,周围那么多警卫看着,执行地又守卫森严,为何还要给他们绑上绳子,这种情况下犯人还可能逃脱吗?
实际上死囚行刑前绑上绳子,并不是只是害怕犯人逃跑,而是有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怕犯人有应激反应。面对死亡很少有人能够保持平静,那些罪犯虽然犯下了滔天罪行,但要让他们自己面对死亡,肯定还是会害怕的。
因此哪怕能够保证犯人不会逃脱,但在死亡的刺激下,难免有一些犯人会制造出一些麻烦。而用一根绳子绑住犯人,就能避免一定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减少犯人的痛苦。
拿中国举例,中国古代行刑多采用“斩首”的方式,现代则对于死刑一般采取枪决。但不论是斩首还是枪决,都讲究一个“准头”。不用绳子绑住犯人,他们一害怕就四处乱动,会影响到行刑的干脆性。本来只用砍一刀的,变成需要砍好几刀;原本只需要打一枪的,说不定需要多补几枪。
这不仅是给行刑人员增加了工作量,犯人还要多受罪,何必呢?另外一点,也就是标题说的那点,的确有害怕犯人逃脱的原因,不过这种害怕不是现代,而是古代害怕。死囚行刑前身上绑绳子这个习俗,不少人应该都在电视剧中看到过。
古代执行死刑,一般都是会被押送到专门的行刑场执行,而这行刑场跟现代设立在守卫森严的地方不同,古代行刑场一般都是安置在闹市中,比如说电视剧中常出现的菜市口。之所以会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借由执行惩罚来达到震慑百姓的目的。
但这样做其实在无形中加大了罪犯逃脱的风险,比如说十几年前风靡了整个亚洲的《还珠格格》中,不就上演了“劫法场”的一幕吗?古代警卫力量肯定无法跟现代相比,有绳子绑着,好歹能够遏制一下犯人逃脱的速度。
除了外界影响外,罪犯本身也是古代狱卒需要担心的一个方面。古代行刑跟现代不一样,古代经常会出现“满门抄斩”的情况,这些受刑犯人基本都是一起行刑。比如发生在公元1403年,明成祖时期著名的大儒方孝孺被“灭十族”一案,包括方孝孺家人以及门生在内,受牵连人数高达873人。
如此众多的犯人,如果不用绳子绑起来,他们如果决定一同逃跑,负责押送的狱卒还真不一定制止的住。虽然绳索并非万能,但多少会对犯人起到一定的克制作用,这种习俗也就从古代流传至今,成为了犯罪执行死刑前的“标配”。其他国家采取绑绳索这种方式的理由,也跟我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