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满清遭列强入侵,在道光皇帝早期清朝还强硬过,但是英国军舰打过来后,看似强大其实早已千疮百孔的满清瞬间被打回原形,先后被迫签订了《广州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而且后来席卷半个中国的“天平天国”起义也开始了。
道光帝晚年在立储的大事上,犹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后妃二十多人,先后给他生了十个公主和九个皇子。直到道光帝病危的时候,才急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冲阿、何如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等人宣布皇太子人选。
公启匣宣示建储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当时咸丰皇帝已经20岁了。
年轻的咸丰帝即位,颇有振作之心。咸丰帝即位之后的主要措施一是清洗军机处,任用改革派官员革新弊政;二是大举提拔汉族士绅官僚,镇压太平天国叛乱。从《清文宗实录》中看,他此时的工作极为勤奋,每天都有许多谕旨下达,其中不少是亲笔写的朱批、朱谕,不劳军机大臣动手。
咸丰帝罢免了道光朝的主和派大臣之后,重新安排了军机大臣的人选。咸丰帝开始任用肃顺等改革派官员,对之前的政治局面实行整顿。肃顺掌权后,以铁腕的方式面对自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腐败,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严惩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
此时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彻底爆发,并在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威胁清朝中部腹地,定都南京;对于此时清兵无战斗力的问题,咸丰皇帝也无可奈何,只得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曾国藩所办湘军,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攘外必先安内”也是出自于咸丰皇帝,他觉得“粤匪既灭,夷人自驯,内顺外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但是在咸丰皇帝晚年,清朝底子实在太弱,欧美列强一再欺辱满清,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如《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中俄天津条约》;但是没想到在大沽口的时候清兵竟然赢了英法侵略军,咸丰皇帝立马把《田径条约》给撕了。
第二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在打败僧格林沁后大军直至北京城,咸丰皇帝不得已逃往热河;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洗劫了中华文明的瑰宝——圆明园,整个北京城血流成河。
之后满清不得不与英法联军议和,而俄国也来趁火打劫;先后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并火烧圆明园,而且逼迫满清再次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后,咸丰皇帝痛定思痛,和日本的明治天皇一样,开启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是由于咸丰皇帝原本身子骨就弱,加上受此惊吓,在1861年的时候,就在热河病逝了;在病逝前立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并留下了“顾命八大臣”辅佐;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
钮祜禄氏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但是由于载淳是慈禧的儿子,所以“同道堂”印章被慈禧太后所掌管;慈安太后在咸丰皇帝死后,继续全力支持“洋务运动”,要钱给钱,要权给权;但是慈安太后后来被慈禧和慈禧的“相好”恭亲王害死,从此国家大权尽落慈禧太后之手。
之后的慈禧太后为了贪图个人的享受,搜刮民膏民脂,甚至不惜挪用“北洋舰队”的军费,被慈禧太后这败家娘们儿一整,日本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则不伦不类,由于北洋舰队缺乏训练和军舰更换等,最终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败给了日本,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这都是后话了。
至少,在咸丰皇帝死后,慈安太后掌权时期,满清的海军实力至少是亚洲第一;慈安太后死后,这点家底被慈禧全败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