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藕
豆瓣又被罚了。
12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约谈豆瓣网主要负责人、总编辑,针对近期豆瓣网及其账号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情节严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责令其立即整改,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网信办约谈豆瓣马上挂上了热搜。据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1月到11月豆瓣已经累计20次处罚,最终处罚金额到达900万。12月2日零点,豆瓣则暂停了“小组”回复功能的使用,并暂停小组“精选”频道的内容更新。
一夜之间,豆瓣小组回到了BBS版聊年代。
文艺与“疯像”
2021年对于豆瓣可以称得上多事之“年”。
实际上,一周之前,豆瓣小组才刚刚陆续结束了上一轮封闭状态。上一轮风暴在以“豆瓣鹅组”为中心的豆瓣娱乐相关小组中展开,在“清朗·饭圈”行动的影响下,豆瓣宣布即将开展整治饭圈乱象专项工作。
9月23日,粉丝数量超过68万的豆瓣鹅组被暂停使用两个月,豆瓣官方开始进行整改。一直到11月23日,豆瓣鹅组才重新开放。根据豆瓣官方11月26日的统计,删除违规及不良信息超过7万条,禁言违规账号273个。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结束。
在上一轮封禁结束不久又一次面临整改,舆论普遍认为,这一次整改与豆瓣本次被罚有关,而主要原因与仍然是小组存在谩骂、造谣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尽管豆瓣在移动APP日活排名上常年位居200-300名之间,被热门的微信、抖音甩在八百里开外,而被豆瓣网友戏称“豆瓣日活300”。但由于豆瓣小组内部帖子经常被搬运到其他流量聚集地形成大面积传播,豆瓣又常常被网友视为是非之地。
处罚多次,外界对于豆瓣娱乐小组的评价常常是:舆论风暴的起源中心。与这份评价十分割裂的是,豆瓣APP的整体,又常被视为文艺青年们的聚集地,在这群用户的背书下,豆瓣培养了良好的口碑机制,人们常常用豆瓣评分来衡量一部文艺作品的口碑。
事实上,豆瓣用户的具体画像很难刻画。
但从小组来看,八卦娱乐确实是豆瓣小组中比较有人气的一群,但也只是万千豆瓣小组中标签之一。实际上,大部分的豆瓣小组都千奇百怪,大量小众爱好在豆瓣小组聚集起来——比如组员多达44万人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组,大家汇集在这里只是想在互联网捡几个新鲜的笑话;如果你立志想要“吃遍100种意面”,甚至能找到1287个人有着相同的愿望;即使是走路很快,你也能从“我走路如此之快以至于越走越快”小组里找到3558个“飞毛腿”。
对于熟悉当下主流社区生态的用户来说,其实很难想象,即使同一个APP用户,也能分化出差异性如此巨大的生态。就算是当下最为热门的互联网主流社区,用户画像都是鲜明的,而这正是豆瓣难得的地方,也是一部分人无法抛弃豆瓣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保留这部分特色,豆瓣小组的审核制度特殊,沿用了BBS时代的版主、管理员的管理形式,由组长和管理员去维护内部生态。虽然后期也有官方加入,但其审核效率相对于其他平台依旧十分落后,这也是根本上豆瓣被屡屡约谈的原因。
为什么豆瓣会成为“精神”角落?
再放大看,“豆瓣小组”也只是豆瓣这款APP上的一个小角落而已。
从工具的实用性出发,豆瓣被视为文艺青年的集散地,更大的原因,是因为热爱读书电影的“知识青年”们对于豆瓣“书影音”工具的使用与依赖。
2005年上线,作为最早诞生的一批互联网公司,跟现阶段高速迭代生长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不同,豆瓣的成长和迁移十分缓慢。这份独有的气质或许与其创始人“阿北”有关,又或许是豆瓣的由用户决定。
作为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即使已经淡出舞台,互联网中仍然流传着关于豆瓣创始人“阿北”故事。他曾经与同事们这样类比豆瓣:他希望豆瓣也是一个能满足不同人群交流需求、同时又互不干扰的空间。如同在同一城市空间中,却由于职业或其他属性被割裂开的不同人群,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他们互相影响,但是在生活中他们并无交集。
正如豆瓣小组中组内用户与组外用户,使用豆瓣小组的用户与只使用“书影音”工具标记的用户,他们互不干涉、共同喜爱并以自己的方式使用着豆瓣。所以当900万罚款冲上热搜,更多的豆瓣用户开始回忆豆瓣的优点,生怕融资消息不多并且上市可能不大的豆瓣家底被掏空,默默开始购买铁盒版的“豆瓣年历”,以示一点小小心意。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豆瓣或许是坚持维护社区最为成功的互联网选手。而作为最早的一批完全本土原创的互联网企业,豆瓣虽然看上去生长缓慢,却实实在在参与了每一个进程,与太多机会、风口擦肩而过。
他们见证着算法推荐内容的崛起,也见证了内部“下厨房”小组出走诞生自己的APP。在移动互联网最为火爆的时候,豆瓣将旗下的板块拆分,同时做了十多个APP,豆瓣小组也有自己独立的APP,但最终,阿北执意将他们合为一个“兴趣社区”,成为现在的样子。
这样的弯路还有很多。2021年又被成为“元宇宙”的元年,而早在2010年,在豆瓣无数尝试过但并未获得成功的项目中,最为著名的“阿尔法城”则非常符合元宇宙的形态——一个从0开始建设的虚拟数字社区。
最初,由于新鲜感,阿尔法城吸引到了很大一批用户,但很快暴露出问题,在吸引邻居、命名街道、投票等任务完成后,在当年看来,一个二次元的数字城市,就显得没有现实生活精彩了。最终这个项目在2015年废止。
但“阿尔法城”的世界观与豆瓣如出一辙——由拥有相似兴趣的人自主聚集、组织,建立起小型的社会形态。这样理想化的存在,让豆瓣始终无法完全被取代。但同时,为了保存这份理想化,也为了最大程度的不打扰社区,豆瓣小组在“娱乐至上”的粉圈裹挟下,逐渐跑偏,反而让人离想象越来越远。
对大部分的豆瓣用户来说,这是个相对来说没有那么主流,对小众文化友好,希望他能永远活下去的专属领地。对于文娱行业来说,豆瓣评分凭借其忠实而真实的用户,影响力巨大,尤其是相对于其用户数量来说。
而在豆瓣经历了这轮多事之秋后,该如何去平衡社区氛围与平台监管的力度,将小众爱好的良好氛围发扬广大,从而打破“谣言发源地”的刻板印象,保持原有的乌托邦生态,或许社区型互联网都企业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