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中国社科院台湾所副主任
近日,岛内“台独”分子制定所谓的“反渗透法”,成为台湾蓝绿政治势力博弈的焦点,也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蔡英文当局之所以推动该案,目的是为了恐吓岛内民众,配合蔡英文的选举。
实际上,蔡英文在今年下半年希望推动的限制两岸交流的法律是“中共代理人法”,但是由于涉及面太广,被岛内外批评是绿色恐怖,因此最终胎死腹中。然而,蔡英文并不甘心。一段时间后,蔡英文指示其民意代表于11月底提出了变种的“代理人法”,即“反渗透法”。11月29日,民进党凭借其在台湾民意机构的多数,将该案“径付二读”(跳过委员会讨论等环节),以期能赶在12月31日前通过。
2020年1月,台湾地区将举行民意代表选举,根据目前各界的看法,民进党绝无可能再次获得民意机构过半的席次。12月31日,目前的台湾地区民意代表也将全部卸任。也就是说,如果现在不做的话,至少未来4年民进党是无法达成这一心愿的。
进入台湾立法部门的所谓“反渗透法”是由民进党党团于11月提出的议案,全文共12条。其中,第一条是立法目的,第12条是施行日期;第2条界定了所谓的“境外敌对势力”、“渗透来源”等概念,第3-7条规定了所谓的五种“渗透”情形;第8-10条规定了所谓的处罚对象和减轻处罚情形,第11条规定了台湾各部门的职责。
从该案的条文看,五种所谓的“渗透情形”在台湾地区的“正副地区领导人选举罢免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安全法”“刑法”等法律中都有规定。也就是说,如果出现了该案中提及的情形,完全可以按照台湾地区现行的法律去处理,因此该案绝不是为了弥补所谓的台湾“安全漏洞”。
此外,该法存在明显的执行难问题。比如,如何界定所谓的“境外敌对势力”?“台独”分子当然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中国大陆,甚至觉得是在利用该法推动所谓的“法理台独”,但是该法并不能改变台湾地区相关法律对大陆的界定——大陆并不是台湾的“境外”。
相反,日本、菲律宾等国与台湾地区在东海和南海存在争议,这些国家可能因此成为该法的对象。又如,内文所用的“指示”、“委托”、“资助”甚至是“渗透”等用语,都是高度政治化和口语化的词汇,如何进行界定和判断也是一个大问题。
那蔡英文当局急急忙忙推动该法,甚至下令要在12月31日前“一定要过”,那又是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是为了配合蔡英文的选举。11月以前,蔡英文凭借执政优势,利用中美经贸摩擦和香港“反修例风波”,将岛内民意支持度一度翻转,一直大幅领先对手韩国瑜和宋楚瑜。
然而,进入11月底后,外部环境不再对蔡英文绝对有利,相反随着选举主轴转向岛内治理问题,蔡英文的领先优势逐渐消失。根据相关研究,韩国瑜与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差距已经拉近到了个位数。为了重新夺得优势地位,蔡英文需要炒作所谓的“反中”、“恐中”议题,而“反渗透法”就是其最好的抓手。
该法提出的岛内民众或团体接受“境外敌对势力”指示、资助、委托等,将使参与和从事两岸交流的人处于惶恐之中。正如韩国瑜、连胜文等人所言,未来的两岸交流会因为该法而受到极大冲击,甚至是两岸的宗教交流都会受到影响。
岛内专家学者会因为参加大陆的学术交流活动,拿了大陆的车马费、咨询费,而被“台独”分子指控受到大陆的“渗透”。台湾的企业家在大陆赚了钱,也可以被解读成受到大陆的资助。台湾民众来大陆旅游,可以被扣帽子说是来大陆接受“指示”。此次选举过程中,从大陆返台投票的台湾人,甚至也有可能被指称是“渗透”。可见,该法一旦通过,对两岸交流的伤害非常之大。
由于民进党在台湾立法机构占有绝对多数,因此该法很有可能通过。但是,相信岛内民众会继续用各种形式予以反对,因为该法是阻碍两岸交流大势的恶法,是为了民进党和蔡英文的一党一己的恶法。(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