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时间遗忘的苗寨,是黔西南最后的“洞中桃源”

2019-07-30   猫南北go东西

在黔西南,有一处引人好奇的地方,有一群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

也是我们此行最后的目的地。

从“紫云”出发,跟着导航沿着山路盘桓上升,愈发云雾缭绕的山林中,我们一度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偶遇几个上学的小孩,告诉我们:“中洞苗寨就在前面了。”

中洞苗寨是我们此行最神秘的目的地,在巨大的石山洞中时代繁衍生息的苗寨人,至今也不愿离开山洞,如今仍旧生活着21户人家。

中洞苗寨非常显眼,无人机起飞后,远远地就能看见,在高耸笔直的崖壁上,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洞窟,若不是走进其中,不能感受其广大之一二。

要前往苗寨,必须徒步翻越一个山头,再爬过一个山坳,顺着仅能容一人落脚的小窄路,才能登上这海拔1800米的大洞窟。

为什么叫中洞?

因为它并不孤独。

整座被自然打磨出了3个大洞:上洞风声呼啸、下洞水流潺潺,一风一水都没有居住的可能,于是冬暖夏凉的中洞,就给了当年的“吴王罗梁”四族祖辈生活落脚的地方。

上洞

远处的下洞

曾经,中洞有机会获得不一样的生命:3年前,打造景区的项目提上日程,缆车也基本建设完成……然而,后面却遭遇了一系列风波,导致项目全部搁置,这一过,就是3年。

这一切是在这儿守了3年的大姐告诉我的,为了缓解孤独,她养了一窝小鸡,一边洒着米,一边望着眼前,叹了口气。

这3年里,偶尔有游客和摄制组到来,她没事就会充当向导,带带路,聊聊天。

经过40分钟的跋涉,我们赶在正午前抵达了中洞。

今天是15公里外的镇子赶集的日子,洞里只剩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们冒出头来时,几个黝黑沧桑的老人坐在洞口的石头上,望着陌生人,一丝惊讶也没有。

洞里的楼房结构极其简单,木梁撑起竹编的墙壁,所有的屋子都没有屋顶。

这里没有风吹雨淋,只有每天日出日落时溜进来的斜斜阳光,和萦绕洞中的风动竹林、鸡鸣鸟叫。

尽管只有21户人家,洞内也有一所义务建立的小学,不过如今已是残垣破败,只剩下墙上斑驳的黑板报。孩子们早已迁到山下的小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洞里呆了一小会儿,仔细观察了每一户:纺纱织布、推磨碾谷、手作木雕,各式各样的东西存在家家户户。

洞里的日子所需甚少,除了购置油盐酱醋茶,大多时日都在山里耕种、放牛。山洞深处有一汪清冽的水源,保证了生活所需,有的人家甚至还打造了小旅社,让慕名而来的游人,能在此短暂停留。

因为驴友们的造访,中洞不再与世隔绝,住户们也做起了简单的生意,很难说这里是多么舒适的风景区,但生活在这里的人,那种知足、满意的神情,是钢筋水泥常伴身边的我们难以见到的。

如今,早已不需要他们再守着洞子生活,但世世代代相传如此,即便是山下已经修建了房子,大家也仍然选择留在洞中,我问大姐,为什么?她说,习惯了吧。

哪怕只是一道山梁的距离,也仍是故土难离。

离开中洞,一身潮气的我们回到了紫云县城,原本只是想随意吃一餐饭,却偶遇了一家特别的店。

老板一家姓“令狐”,在县城的这家小店里,经营着简单的生活。一个7岁的小女儿,帮着忙上忙下。

原本只存在于武侠小说里的“令狐”姓,突然出现在了身边,忍不住好奇和老板娘在暖炉桌旁攀谈起来,原来他们也并非本地人,是从兴义的一个村子里搬过来的,他们一个村都姓令狐,而在紫云,或许只有他们一家。

这间经营了4年的铺子只售卖简单的粉面汤锅,等客人散去,一家人才围着炉子,一起吃今天的最后一顿饭。

一口气喝完一大碗的汤,暖身暖心,告别中洞,告别紫云,离开了这山中的“桃源”。

缩在车里,回忆着刚刚遇见的一切,我开始有点理解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所说的:

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

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

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她又是另一种模样。

每个城市都该有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