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设备管理协会2023行业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大会上, 成都轨道集团一次性揽下七项大奖,包含四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和一项优秀组织单位奖。
行业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大会是中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领域年度盛会,其成果评选被业界誉为设备管理创新的风向标。本次获奖的背后,是成都轨道集团以创新为翼,“一盘棋”推进智慧城轨建设,高质量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本次获奖项目如何创新服务市民出行
地铁君来揭秘了
快看过来
运维“智能管理中枢”
提高故障处置效率60%
在位于文家车辆段的智能生产调度中心,一面长约7米的大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井井有条地排列显示在各功能区域。
该大屏集成了信号综合运维平台、视频监控平台、供电复示系统、智能调度系统,集中呈现设备实时状态、设备异常告警、应急资源分布等信息,并提供应急处置辅助分析、安全生产实时管控等功能,全面提升应急处置与生产管理质效。
经过多年运营经验和技术创新的积累, 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与运维技术创新项目于2022年投入运用。作为成都轨道交通运维的 “智能管理中枢”,该项目实现了“场景可看、数据可见、语音可通、信息可循”的智能化管理,全面提升地铁设备设施事前预防与事中快速处置水平。 目前,该项目已经在成都轨道交通全线网投入应用。
该项目引领性完成了 “一网三中心”智慧运维架构的优化,即联通高速维保网 (用于监测数据回传),在线监测中心 (用于设备状态监测),运维分析中心 (用于设备健康度评价),以及智能调度中心 (服务于应急指挥),并打破信息壁垒,建立“三中心”联动机制,实现维保模式创新突破。
立足“一网三中心”,成都轨道集团创新性开展了轨道交通智慧运维技术运用,并在轨道健康度数字化探索、道岔智能感知系统、机电设备基于AI数据分析的诊断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成果,将人工巡道周期由日巡调整为周巡,人工探伤周期由半年检调整为年检,整体节省人工工时 50%,提高故障处置效率 60%,提升智能传感设备采样精度 100余倍。
靶向治疗“顽疾”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性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普遍采用直流牵引供电系统,走行轨须绝缘安装。然而,受施工质量、隧道环境和轨地绝缘老化等因素影响,钢轨不可避免的向道床及其它结构泄漏电流,形成地铁运行中产生的“顽疾”—— 杂散电流。
成都轨道集团在行业内率先开展“轨道交通杂散电流防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专题研究,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标准制定、产品开发及试点验证,历时4年, 突破了行业内杂散电流防治技术的瓶颈,取得了保障安全运营与隐患治理的良好效果。
具体来说, 轨道交通杂散电流防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防护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从源头减少杂散电流的泄漏,保障轨道基础设施、城市管网和电网的运行安全。同时制定《成都地铁杂散电流防护工程技术标准》, 在国内首次对钢轨电阻提出标准限值要求,明确并细化了杂散电流防护的设计、验收和维护标准。
此外,成都轨道集团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创新研发了响应式智能导通装置。目前,已在红星路停车场完成了该装置的试点应用和杂散电流干扰评估工作,新设备试用后红星路停车场监测点土壤地电位梯度平均下降 43.89%,有效降低该停车场的杂散电流泄漏水平和直流干扰程度。
本研究成果可在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杂散电流防护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中 广泛应用,提升轨道交通行业的杂散电流防护技术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性,具有显著社会效益。
八大体系 18 个项目
全方位建设和发展成都智慧城轨
长得像机器人瓦力的钢轨探伤仪,可以准确探查出钢轨设备的暗伤;可以自动运行的智道巡检机器人,具有病害检测、实时通信等10余项前沿功能;被称为“大力士”的公铁两用牵引车,可以牵引350吨的轨道车辆……成都轨道集团积极研发应用黑科技,护航市民乘客便捷出行。
面向未来
成都轨道集团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
新增一批智慧化示范项目
构建全方位的智慧城轨
服务市民乘客出行需求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编辑︱木 木
制图︱洁 子
校对 | 廖小川
责编︱皮 蛋
往期推荐
01
央媒报道成都地铁,大运会这些举措跟你有关!
02
火到国外!成都地铁为何被网友点赞?
03
安全出行!别让夏日“神器”变“生气”!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