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8日),腾讯视频《一本好书》第二季播出了第七期,这是有史以来最“悲惨”的一期,推荐了一本大部头名著——《悲惨世界》。
一个天性善良的人,为了块面包,坐牢19年,而这,只是他一生苦难的开始。
这个倒霉蛋叫冉阿让——是大文豪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里的主人翁。
作为世界文学中的璀璨明珠,《悲惨世界》探讨的是人类道德的困境。雨果用这部作品,拷问人类的良心,一拷问就是200多年。
如《一本好书》呈现的那样,善恶美丑的天人交战,法律正义与伦理正义的矛盾,在我们生活的当下,依然是一道错综复杂的难题。
读书救自己
法兰西工人冉阿让,是个诚实的好人,为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
有年冬天,他失业下岗,为了让嗷嗷待哺的孩子吃饱肚子,他在万般无奈之下,偷了块面包,为此被判了5年徒刑。
在服刑期间,冉阿让不堪牢狱之苦,四次越狱,四次被抓,刑期不断加码,最后竟然累加到19年,几乎把牢底坐穿。
这是社会的问题还是人性的悲剧?
冉阿让的遭遇,让我想到庄子的一句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悲惨世界》的时代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乱世,胆大心黑的枭雄层出不穷,他们用无数人骨堆成青云路,用堂而皇之的大道理矫饰暴行,在自由博爱的口号背后,人命如草芥,砍头如切瓜。
那位美丽动人的罗兰夫人,被送上断头台前,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名句: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
面对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暴烈时代,雨果用他那千钧之笔,勾勒了冉阿让这个悲惨形象,为小人物的命运,掬一把同情之泪。
而《一本好书》的解读角度,则淡化了时代色彩,另辟蹊径,从法理和人情出发,引发当代读者的思考。
从法理来看,冉阿让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相关惩罚,这是法治社会运行的基础;从人情来讲,冉阿让为了救孩子,偷了块面包,蹲大狱19年,也确实太悲惨了些。
一边是情有可原,一边是法不容情,该如何破局?
冉阿让出狱后,举目无亲,四处碰壁,没有一个饭店肯做他生意,连口热茶饭都吃不上,像个孤魂野鬼,流浪在繁华的悲惨世界。
当全世界的恶意,灌注到他一个人的身上,原本善良的冉阿让,被浇铸成了一个窃贼,一个小偷,一个无赖。
如洞彻世事的《一本好书》品读嘉宾史航所说,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像打地鼠一样,把他一次次打到窟窿里去,所以他出来后,必然是青面獠牙。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个镣铐加身的犯罪分子,不要简单粗暴地下判断,认为他天生就是个坏蛋,因为这个人,可能经历了你所想像不到的遭遇。
心灵可以被污染,也可以在污染后,再得到净化,乃至升华。冉阿让就是如此。
走投无路的冉阿让,遇见了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主教收留了冉阿让,热汤热饭地招待,还提供了一个标准间大床房让他休憩。谁料,夜半时分,冉阿让恩将仇报,偷走了米里哀的银器。
在跑路途中,冉阿让被警察抓住,眼看又得二进宫,回到阔别已久的大牢。
关键时刻,米里哀主角以德报怨,声称银器是自己送给他的,甚至当着警察的面,连银烛台也一起送给了他。
米里哀的伟大善行,感天动地,也感动了冉阿让,经过一番天人交战,他痛改前非,重新成为一个好人。
心灵受到震撼的冉阿让,改名换姓,埋头工作,没日没夜,比现在的996还疯狂。十年后,他创业成功,成了大富翁,然后开始回馈社会,做了不少好事。
冉阿让的善举,让他得到人民的爱戴,一个华丽转身,当上了市长。
冉阿让的改邪归正,给我们以极大启示。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的待遇,内心充满愤怒和怨毒,即将滑向堕落的深渊时,会不会有这么一个米里哀,在关键时刻,拉我们一把?
也许有,也许没有,甚至没有的几率可能更大一些。
毕竟,在别人恩将仇报,伤害了自己的利益时,还能不计前嫌地为对方开脱,这种行径,这种胸怀,这种境界,堪比圣人。而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像米里哀那样的圣人,是凤毛麟角的,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本好书》品读嘉宾许子东睁着天真澄澈的双眼,回忆过往片段:在我一生中,是否遇见过米里哀这样的人呢?
许子东的答案是:有,这个人就是雨果。
这个答案看似是冷幽默,其实暗藏着古道热肠的人生哲理。
不是每个人都像冉阿让那么幸运,在万念俱灰的至暗时刻,能碰见一个像米里哀那样侠骨仁心的麦田守望者。那么,当我们迷失堕落时,该如何得救呢?
书单君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尤其是读经典来救赎自己。
每一本像《悲惨世界》这样的名著,就是一个悲悯的米里哀,能过滤世俗和环境带给我们的坏的影响,让我们的心灵家园重新回到风光旖旎的最初,乃至远离堕落,坚守善良,保卫人性。
道德困境
开头我们说,《悲惨世界》是探讨道德困境的,那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困境?
雨果老前辈,像孙猴子那样,用金箍棒一般的大粗笔,给读者画了个道德怪圈,一困就是200多年。圈里圈外,充斥着人类的善恶两面,有纯洁天使,也有妖魔鬼怪,更绝的是,善和恶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混沌在一起。
《一本好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看到了这个怪圈,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冉阿让受到主教感召,痛改前非,从新做人,发了财,有了权。然后,用自己的金钱和权力,去帮助那些受苦的人,赢得了广大市民们稀里哗啦的热烈掌声。
但是,从法律正义的角度看,大善人冉阿让是有原罪的。
他出狱后犯下的偷盗等罪过,是真实不虚的。即便他换个名字,飞黄腾达,回馈社会,学雷锋做好事,也无法把自己洗刷成一个纯洁无辜的羔羊。
对于这一点,冉阿让自己也心知肚明。
当冉阿让的真实身份受到恶警质疑时,他可以选择供认不讳,也可以选择矢口否认。但是,无论他怎么选,都会意难平,都是两难。
选择承认,他的良心会好过,但同时,他也会坐牢,无法再用自己的金钱和权力,去保护那些在悲惨世界里受苦的人;选择否认,他就能安然无恙,并继续对弱势群体提供庇护,但同时,一个无辜的人会李代桃僵,替他顶罪,他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
最后,冉阿让遵从自己的良心,抗拒从宽,坦白从严,光荣入狱。
结果如他所担心的那样,他的工厂垮掉了,大量工人流离失所,更多的人间悲剧出现,悲惨世界变得更加悲惨。
冉阿让错了吗?
这里涉及到一个悖论,1个人的命是否不如100个人的命重要?为了多数人的利益,是否可以剥夺某个个体的利益乃至生命?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史航认为,这里牵扯到一个清白的问题。如果冉阿让不会投案自首,继续当市长,继续赚钱,并为此冤枉了一个无辜的人。那么,他赚的钱和做的善事,就会具有血腥味。
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雨果将人性放在案板上,为刀俎,还是为鱼肉,怎么选,似乎都有问题。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和上海交大的教授江晓原,有过一个“吃人辩论”。
刘慈欣假设,如果世界末日到来,地球上只剩下他、江晓原以及现场的一位美女主持人。
刘慈欣说,我们三人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但是,我们必须吃了女主持人才能够生存,你吃吗?
江晓原教授斩钉截铁地回答,他肯定不会吃。
刘慈欣则强调,可是,人类全部文明都集中在我们手上,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不吃的话,这些文明就要随着你这个不负责任的举动完全湮灭了。只有现在选择不人性,将来人性才有可能得到机会重新萌发。
江晓原说,如果我们吃了她,就丢失了人性,一个丢失了人性的人类,就已经自绝于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还有什么拯救的必要?
不得不说,这个吃人悖论,与冉阿让所处的道德困境,极为相似。
《一本好书》品读嘉宾许子东认为,从实用角度出发,数目就非常起作用,100跟1,选择会立即做出来。但是,从人性和道德来讲,是不能这么类比的,不是说你救了一百个人,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就能抵消你害死一个人的罪过。
刘慈欣曾夫子自道,他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表现出一种冷酷但又冷静的理性。这种理性是合理的,你选择的是人性,我选择的是生存,而读者认同我的这种选择。
说到这里,刘慈欣还活学活用了一句康德的名言: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
无独有偶,这期的《一本好书》,同样引述了康德的观点。
康德概括启蒙运动时,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人跟人是不平等的,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在财产上,但是这种不平等,不能大到一个人决定另外一个人命运和生死的程度。
书单君认为,正是冉阿让的纠结和选择,彰显出了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经典是一面镜子,往往不经意中,就能照见读者自己,如果你是冉阿让,你会怎么选?
沙威是坏人吗?
但凡有血有肉的人,都会或多或少,面临道德层面的纠结,那么,有没有那种特别铁石心肠,一点都不纠结的人呢?
有。比如《悲惨世界》里的沙威警长。
这位沙威警长,可谓根红苗正,他出生于监狱,是犯人的后代,对自身的厌恶,让他养成了嫉恶如仇的习惯,他象征的是当时的法律和秩序。
沙威是个偏执狂,他为了维护冷冰冰的条纹规章,不惜对可怜的人,痛下杀手。
因误入歧途当了妓女的好女孩芳汀,对沙威毕恭毕敬,畏若神明,却丝毫不害怕级别在沙威之上的市长冉阿让。
当冉阿让站出来,要为芳汀主持公道时,芳汀一点不领情,反而奚落了他一番。对于凶神恶煞一般的沙威,她却百般讨好,甚至企图用色相来换取他的宽恕,谁料,这个沙威,竟然不近女色,辣手摧花,一通吹胡子瞪眼,将芳汀“法办”。
讽刺的是,这个不讲情面的冷血男子,最后却死于自己的人性。
在《一本好书》里,史航冒天下之大不韪,剧透了沙威警长的悲惨结局。
当沙威发现冉阿让不符合他头脑中固有的犯罪模式,并且不计前嫌救了自己时,他的精神世界崩溃了。
沙威放走冉阿让,给自己戴上手铐,一个猛子扎到塞纳河里,呜呼哀哉。
在法理与人情之间,自古至今,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不只是雨果笔下的法国,中国也有。
比如民国时的施剑翘案。
这位奇女子原名施谷兰,自幼生活在山东济南,为报父仇,拖着小脚,苦练枪法,改名施剑翘。她于1935年,在天津刺杀杀父仇人孙传芳(直系军阀),被捕入狱。
这起刺杀案,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许多报刊杂志争相报导,称赞她为女中豪杰,要求政府特赦。
1936年,在施剑翘入狱11个月的时候,获得了特赦。
由此可见,法理与人情之间,总有一些解不开的小疙瘩,而是非对错,也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
对于《悲惨世界》里的“反派”沙威,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
一方面,如果不考虑那个时代法律的苛刻和黑暗,沙威这种尽职尽责,严格按规矩办事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正是这种大公无私的行为,维护了法律的神圣和公正。
另一方面,沙威认死理、钻牛角尖的行为,也足以给当代年轻人以启示。
世界是多面的,人性也是多面的,如果只执着于自己头脑中的固有认知,那么很可能就会像沙威那样,进入死胡同,最终走上绝路。
《一本好书》对于沙威的人性悲剧,可谓洞若观火。在沙威眼中,是没有个人的,只有冷冰冰的条文,芳汀这样的受难者,在他看来,不过只是个数字而已。
冉阿让的善行,让沙威这个酷吏,恢复了一丁点人性。但是,这点人性,又让他无法承受,乃至颠覆了他的三观,只好一死了之。
雨果的《悲惨世界》,洋洋洒洒一百多万字,它的主题却并不复杂,无非是讲人性。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会受到环境污染,从而变得善恶难辨,甚至作恶多端。
要想重回善的状态,必须进行天人交战,与头脑中的邪恶力量殊死搏斗。
冉阿让弃恶从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受到主教米里哀善的影响后,依然经历了一个非常激烈的自我蜕变的过程。
这也提醒了现在的年轻人,世事艰难,无论什么事,哪怕是守护一颗善良的心,也是需要经过刻苦修行的。
雨果用他的天纵英才,写出了《悲惨世界》这部不朽之作,他在200多年前,设下的人性迷局,至今无人能破。
我们看《一本好书》,或受到触动读原著本身,并非是为了得到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做一个有心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内心的宁静。
毕竟,人性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我们付出所有的不解之谜。
图源 | 腾讯视频《一本好书第二季》
------------------------------------
作者:书单君,在《南方周末》做了6年记者后辞职开公号给大家推荐好书。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号【书单】,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今日头条”,可以查看我开号四年以来一本一本挑选的年轻人必读100本好书。
现在关注就有机会免费获得我为大家挑选的【实体书】一本
每天早上十点,我会用7分钟为你拆解一本好书。
书单不只是和你分享什么书好,还会告诉你这书和你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关联,能帮我们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心理成长、职场发展、两性关系、理财投资等等。
上下班路上,读读好书,让你每天比同龄人多进步一点点(已经有400万年轻人关注了书单,你不加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