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两个字,最近炸上了热搜。
先是,定档、暂缓、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动画版今天终于开播了,好坏暂且不表。
而且传说中的剧版也出现在了央视2023电视剧片单中。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原著粉早已按捺不住躁动的灵魂,沸腾在了各大评论区。
但对于多数没看过《三体》的围观群众来说,即便读了简介、目录,也难免一头雾水。
别急,最权威、最全面、最硬核的“官方”观影解读来了,
不仅能帮你了解激发作者刘慈欣创作灵感的科学,更能让你恍然大明白、突然很惊讶地发现:
科幻作品中脑洞大开的情节,居然已经在研究、实践了……
千万别眨眼、系好安全带,前方将带你领略宇宙漫游的真相,
“人类要么遍布宇宙,要么彻底灭亡”——
《未来漫游指南》
这是刘慈欣首次深度参与的国际合拍纪录片,主创阵容相当哇撒:
大刘亲自主讲+无数传奇科学泰斗出镜,黄金级别的软实力;
这是关于科幻和科学的纪录片,硬实力也不能弱。
需要把所有想象的都以视效的方式呈现到我们的面前。
在这个只有3集且总时长没超过150分钟的纪录片里,真实世界与科幻世界的边缘被打通:
“人类与TA们的相遇……可能就发生在明天。”
刘慈欣说,“人类未来所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和外星文明的接触。”
在《三体》三部曲中,
叶文洁向外星文明发送了一条信息,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而这个情节并不是空穴来凤,与外太空的交流,早在1962年我们就尝试过。
1962年,乌克兰一台发射机发出了一条信息,
是用摩斯电码发送的,言简意赅的三个字母“MIR”,在俄语里意味着“和平”。
虽短,却具有伟大的象征意义,
唯一的缺点,就是无法确定外星人是否能够理解?
十几年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又发了一条信息量满满的内容,
用两种不同的频率,来了一段全方位的自我介绍。
在丝毫不清楚对方“实力”的情况下,把人类的底细揭露得明明白白,属实很大胆。
如此一来,话语权就给到了外星人这边。
假设TA们接收到了,
假设TA们听明白了,
假设TA们也在寻找我们,
TA们会怎样回复这颗“蓝色的星球”?
而我们又该做什么?
关于这一点,科学家想得比较乐观,
如果收到回复,那我们必须得回应,
礼尚往来,如果聊得好,宇宙文明就妥妥地实现飞跃了。
可要是没谈妥?会有什么风险?
刘慈欣把这件事比作有陌生人到你家敲门,小孩子都知道“不要随便开门”。
因为一旦开门,主动权便掌握在了门外人手中。
TA打你,你可能无法快速找到反击办法;
TA直接消灭你,你也大概率措手不及。
我们没见过任何外星文明,就预设对方可以与我们交流?
更何况,门外那个是不是“人”,我们都无法确定。
与科学家的观点不同,刘慈欣的观点是:实际情况可能是残酷的。
比如,同样是预设与猜想。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20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之一,也是大刘的偶像。
他在小说《与拉玛相会》中,描述过一艘巨大的飞船来到太阳系,
人类登上了那艘飞船,上面没有外星人,船也知道自己遭到了“入侵”,
但在穿越太阳系的过程中,人类始终没得到任何回应。
细思极恐,
如同我们走路看到了一只蚂蚁,即便清楚对方的存在,我们也不会上去与蚂蚁互动。
万一人类文明压根没被外星文明看得起?这种挫败感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但浩瀚宇宙、无尽星空,即便未来处处都是未知,
人类还是会忍不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孤独的吗?
既然主动试探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不如先选择在暗中认真观察。
“中国天眼”,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世界最大是什么概念?
科学家表示:如果在里面填满炒饭,全世界每个人都能分到两碗。
中国天眼的直径是500米,主要任务是“巡视宇宙”,
如果对天空进行盲巡,与过去的巡天观测相比,它的观测深度提高了整整十倍。
如果用作观测已知的系外行星,我们也在计划和测试所谓的“跟踪巡天”。
如此灵敏地大幅拓宽人类的视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真是让人震惊。
但有一个现实问题:第一次接触的方式,未必是由我们来选择的。
假设今天、明天、或者不远的某一天,
外星文明真的出现了,我们究竟要如何应对?
刘慈欣说:
“如果这种宇宙文明状态是真实的话,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宇宙中扩大我们的生存空间。”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离开地球的摇篮,在宇宙中开辟新家园。”
说起来不容易,做起来更难。
比如我们普通人想搬家,
首先会研究搬去哪,怎么在那建个家?
其次还得知道如何达到新家,是出租车、地铁还是自驾?
还要考虑搬到新家后,我们吃啥、喝啥,那里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吗?
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究竟能不能“活着”抵达新家?
在漫长的宇宙中,地球与目标位置的距离通常都远得吓人。
相对于太阳系内的旅行,
太阳系外的星际旅行,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技术来说,是一个可以把人“熬断气”的过程。
假设我们要达到半人马座,用最高速度航行,
宋朝末年就出发,现在应该都没回来。
而根据网上资料显示,有研究发现人类寿命的极限是150岁。
几百年旅程,
即便真到了,出发前还意气风发的小姑娘、小伙子也早变成一缕青烟了。
所以,要想在星际航行中幸存下来、避免“中道崩殂”,
科幻文学中的一些画面,就需要被实现了。
比如,“人工冬眠”,
用医学让人类睡个几百年,全程无痛、无安全隐患,
就像在飞机上睡了一觉,醒来便是期待已久的目的地了。
这个可以有,这个也真的算是“有”。
现在已经能够将一个人的核心温度降低三四度,使新陈代谢减缓20%到25%,
而且,这种降温控制在三到四个小时内是安全的。
虽然,与科幻文学中的“理想冬眠”状态,相差还很多,
但问题一旦找到了撕开的口子,接下来的探索就充满希望了。
除了“人工冬眠”,1991年科学家还做了一个实验尝试复制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圈2号,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
有山、有水、有树林,8名科研人员还在里面停留了21个月。
可惜的是,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
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
最终宣布:实验失败了。
又一个美好愿景破灭了?
不,人类探索的脚步永远都不会停止。
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努力,都不仅仅是为我们这一代人,
从中受益的,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可能是未来的好几代人。
纪录片中有另一种更加感人的说法:
“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攒钱让我上学,他平日里把东西存起来备用。”
之于未来的人类,任何微小的探索,都是积累到的财富;
路要一步步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值得后人尊敬的亲人祖先。
这样的关联,或许也是科幻文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科幻小说,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包括一些很怪异的难以想象的可能性。”
创作者在科幻文学中预测未来,也在观看者的心中撒下探索未来的种子。
而千千万万的种子,一旦有了生根发芽的机会,便会创造出广袤无垠的精神绿洲。
如同刘慈欣在纪录片中的一段话:
“未来总有一天,会有科学家与外星人对话,会有科学家解开’万物理论’的谜题,使人类成为宇宙的主人。”
“也许那位科学家就是你的孩子,也许那位科学家正在收看这个节目,也许那位科学家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