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乐夏”队员的“鄙视”,终于理解了《一人我饮酒醉》的心酸

2020-08-30     淘漉音乐

原标题:看到“乐夏”队员的“鄙视”,终于理解了《一人我饮酒醉》的心酸

《乐队的夏天》选歌时,成员们脸上的表情特精彩。

节目组提供了“网友好喜欢”的几首“网络神曲”,规则是要让乐队们从中选一首来改编。

对于玩儿摇滚的人来说,要唱《爱情买卖》《套马杆》《倍儿爽》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五条人的仁科在看到这个歌单的时候,眉头逐渐深索、表情逐渐无法控制。

实在忍不住了耿直地问了句:“这批歌单是故意整我们吧。”

另一边后海大鲨鱼和大波浪乐队PK广场舞更是惨不忍睹,后鲨的成员们看着歌单表情慢慢凝固,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吉他手王梓小声念叨“我这辈子怎么会坐在这儿看这个?”说完顺手给了自己一巴掌。

大波浪乐队倒是包容度很高,他们觉得《爱情买卖》的劲儿跟自己乐队的风格神似,说不定可以一举拿下广场舞市场。

所以到最后,改编评价最好的就是这首《爱情买卖》。

五条人说的也有些道理,你至少要喜欢这首歌,才可能去改编它。

所以尽管他们绞尽脑汁想把这些个“神曲”改编得更加“高级”,还是有观众不满节目组的“考验”,觉得这些“神曲”不论怎么拼了老命地改,本质还是很土。

关键是,持有以上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

那么问题来了,节目组选择的所谓“网友好喜欢”的歌,到底是谁在喜欢?

那些播放量、下载量、KTV点播量名列前茅的所谓“神曲”,又是谁在听呢?

高进作为《我们不一样》《我的好兄弟》《我叫小沈阳》等诸多爆红曲目的创作者,也发出过相同的疑问。

在《我是唱作人》的舞台上他说:“很多人都愿意听我的歌,但他们就是不愿意承认我。”

前阵子他还参加《天赐的声音》,跟动力火车一起翻唱了《还珠格格》的主题曲《雨蝶》。

这歌让苏有朋听了勾起回忆、感慨万千,但丁太昇却直接评了一个字“土”。

丁太昇的原话是:高进的声音一出来,就觉得好土啊。他作为一个八零后的音乐人,音乐审美观怎么可以不与时俱进?

高进没气也没恼,反问他:“那你所谓‘洋气’和‘土’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丁太昇现场举了个例子,他说王力宏家学渊博,他的音乐跟《一人我饮酒醉》比起来,没学过音乐的人也知道后者更土。

这一段话聊下来,王力宏成了最懵的那个人。

看得出他对自己的无辜躺枪略有不满,他对高进说:“音乐是千变万化的,高进,我尊重你,因为你尊重你自己。”

王力宏这话算是说点子上了。

音乐圈也是有“鄙视链”的。

据说“鄙视链”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7日的“城市周刊”上,该文总结了社会中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

大家觉得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就又总结出了游戏圈鄙视链、追剧圈鄙视链和英语圈鄙视链等等。

前几年,音乐人臧鸿飞就曾在《吐槽大会》上分析了一下音乐圈的鄙视链:古典>爵士>摇滚>流行>说唱,而民谣和“网络神曲”连队都没排上。

这段吐槽肯定多少有刻意调侃、迎合节目风格的成分在,但这也并非完全是臧鸿飞本人瞎编的,之前“乐夏”选歌和高进丁太昇的例子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其实有不少人是认同“音乐圈鄙视链”,他们觉得音乐是有三六九等的,土不土一听就知道。

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个“鄙视排序”,其实就是普罗大众对音乐风格接受度的倒序。

也就是说,越小众的东西越是被认为是高级的。

可是从没人思考过,这所谓的“高级”和“土”到底是谁来定义的?

郭德纲曾编过一个段子,他说:

“有人说了,听交响乐高雅,看相声就低俗;听明星假唱高雅,看网络原创低俗;看人体艺术高雅,两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高尔基先生教导我们说,去你的吧。

所谓的“高级”“高雅”,不过是少数掌握话语权的人的虚荣心创造出来的产物罢了。

他们希望通过“与众不同”和“我懂你不懂”来区分自己和普罗大众,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经济价值。

他们会说话、会举例,一句句掷地有声、头头是道,甚至他们有些人的专业工作就是评论、争辩。

而那些持有相反意见,一个个没纪律、没组织把“网络神曲”热度刷起来的人,那些就是喜欢听《一人我饮酒醉》《我的好兄弟》的人,就迫于这种“鄙视”的压力渐渐不敢发声。

于是“有色眼镜”戴久了,世界便成了一个颜色。

其实每个人都在以自身的角度去看世界,所以才会形成这样千姿百态的人类社会。

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表达自己的喜好,或者通过分享自己的喜好为他人提供另一种他们不了解的可能性。

评判一首歌好听或不好听、深刻或平庸、经典或通俗、甚至它在专业音乐水平的优劣都是可以的,但“高级”和“土”这种略带“鄙视”的词真的大可不必。

《圆桌派》中有一段讨论还算客观:

等到你听得懂贝多芬的时候,自然就会去听;但你确实不了解音乐,喜欢某些简单的曲子,也照样可以自在简单。不试图活在周围人的评价中,去表现一个虚假的自我,就没问题。

的确,如果单纯地让观众能决定好坏,那么某些晦涩难懂的艺术可能很难留存,任何一个领域想要向前发展,批判和质疑肯定是少不了的。

可单就音乐而言,专业领域的人相互质疑完全可以用更加包容的态度评判,给那些只关心自己听歌时心情好不好的大众一个表达自我的勇气,别再用“土”来压制他们。

这也许是另一种进步的方向。

好不好看,你说了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czaP3QBURTf-Dn5Mi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