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领域势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2023-09-09     普华有策

原标题: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领域势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领域势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1、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

生态修复是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新兴的细分领域,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和社会也逐步开始重视过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长久以来生态领域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未来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等相关的政府各级政策文件频频出台,政策驱动正成为未来行业发展重要驱动力,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领域势必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水利部《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65.3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09.06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56.28万平方公里。按侵蚀强度分,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171.73万平方公里、43.89万平方公里、19.26万平方公里、14.41万平方公里、16.05万平方公里。与2021年相比,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08万平方公里,减幅0.78%。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2.26%。

2022年5月,财政部发布《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重点方向和领域包括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对低碳零碳负碳、节能环保等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支持;支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提升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碳汇能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天然林,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支持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强化湿地保护修复等。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政策的频频加码与具体实施方案落地都预示着国家未来将在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等领域加大投入,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投资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型综合生态治理项目随之出现,要求企业能够有针对性的系统筹划,不仅能够定制化的设计大型的整体修复方案,还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专业的施工建设能力,所以行业内企业越来越向综合型生态修复治理方向发展,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同时,近年来生态修复市场又呈现了资金驱动、治理市场化模式、央企及地方国企纷纷高姿态进入的特点,对业内企业带来了挑战和竞争。

2、行业竞争格局

生态修复是生态环境建设行业新兴的细分领域,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生态领域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海洋自然岸线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各类气象灾害增多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各类利好政策频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生态修复市场容量迅速扩大,带动了行业内企业的高速发展。

对于生态修复,由于细分业务领域众多,行业尚无较为权威官方的规定界定范围和技术标准,因此行业内企业众多、且类别繁杂。行业内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较小,且大多数企业业务范围集中在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平面及土质坡面工程上,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生态修复工程(如岩石坡面)上涉足很少。

企业在生态修复领域的竞争点主要集中在工法及工艺、抗性苗木的研发与培育、跨地域复杂环境的施工经验等方面。目前,大多数公司只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极少数公司具备生态修复领域全面竞争优势。总体来说,我国生态修复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尚未出现具有领先地位的领导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

未来,随着市场逐步发展和成熟,生态修复领域和园林绿化领域新一轮资产整合将会出现,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升。

3、行业壁垒

(1)技术能力壁垒

生态环境治理行业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工法及工艺等专业技术能力上。生态修复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当地环境的生态功能和生物结构,并能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使环境实现自我发展和自然演替,恢复生物链平衡、重现原始的自然状态。随着环境问题日趋复杂以及相关环保政策规定的不断加强,生态修复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集成植物选培、基质配置、工程施工等专业技术,涉及生态学、植物学、农学、岩体工程力学、环境学、土壤学、水土保持、岩土工程等多个学科,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用技术措施或技术组合,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保证修复效果,技术难度要求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土地广袤,不同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地质受损程度差异较大,进一步增加了治理难度。相比之下,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的专业技术能力却需要不断地探索尝试,在长期研发和实施中积累下来,短期内无法取得。因此,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是进入行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2)资金实力壁垒

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点,行业内企业所能承接项目的规模与其自身的资金规模密切相关。在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业务中,由于涉及工程建设,客户付款相对滞后于公司成本发生,从项目投标、工程施工到结算后的质量保证,均需占用大量的营运资金。尤其是随着企业的发展,项目规模逐步提高,项目数量逐渐增加,也将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因此,无论是行业新进入者还是行业内想扩大业务规模的企业均受到资金实力因素的制约。因此,资金实力直接影响行业内企业业务的开展,是进入行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3)项目实施经验壁垒

行业内企业核心工法及工艺的获得除依靠相关的业务培训外,更多的是来源于施工项目经验的积累。就目前而言,企业过往拥有相似的项目经验、实施效果、积累的商业信誉也往往成为客户筛选生态环境治理供应商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在治理不同地区的地质生态环境时,企业需要考虑各个地区之间的土壤、水分、气温、光照等自然条件,根据当地季节特征,选择适栽植物、栽种方式、栽种最佳时间。除了自然生态条件以外,还需要考虑不同的立地条件(如盐碱地表、沙化地表、工程创伤地表、岩石立面等)所需的施工技术、抗性植物的选择等。总体而言,影响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成败的因素众多,企业需要在长期的项目建设中不断学习和总结。所以,行业经验已成为进入行业的一个主要障碍之一。

4、行业基本风险特征

(1)行业管理格局限制了生态修复行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涉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道路边坡等基础设施修建区生态修复、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河流、湖泊与湿地修复、污染场地治理、受损的森林、山地、农田以及农村环境治理等生态修复工作,在历史形成的行业管理格局中,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如原国土部、水利部、交通部、住建部、海洋局、林业局、农业部等,各部门都有相应的生态修复类资金使用并负有监管责任。但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各部门的关注解决的重点问题并不相同,从生态修复的角度看,难以达到理想的生态修复效果。

虽然新的国家机构改革较大改善了上述问题,生态修复工作在新的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住建部、农业部、交通部等部门也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行认识,生态修复行业也已迎来发展的春天,但由于生态修复领域具有跨行业实施、多学科融合、技术综合性强、工艺要求高等特点,“九龙治水”式的管理限制了生态修复工作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2)行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修复、出台各项促进行业发展政策的同时,这一行业也存在着标准体系的不完善的问题。目前,生态修复领域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业企业规模较小,类别繁杂,行业内缺乏完善的技术标准与施工规范,不利于行业整体的良好竞争和有序发展,未来行业内监管体制及各项配套发展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企业发展受限于资金实力

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所属行业都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项目在投标和中标后都需要向业主单位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施工过程中业主单位支付的工程进度款通常也与公司现金流支出存在时间差,因此行业内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支撑,所承接工程的业务规模也会受到公司资金实力的限制。此外,目前生态修复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内公司普遍规模较小且融资渠道有限,因此资金实力成为制约行业内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4)复合型专业人才匮乏

生态修复业务遍布于全国各地,待修复环境的气候特点、海拔高度、岩土结构、生态习性等各种特征差异较大,修复过程中涉及恢复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植物生理、林学、园林景观、土壤学、水土保持、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工程机械、建筑材料、化学材料等多个学科,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用技术措施或技术组合,需要从业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深入了解生态修复的深刻内涵,在熟悉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植被结构、破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定制化修复方案。行业内优秀人才大多数集中于相对发达地区,且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因此,目前行业内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尚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专业人才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整体的发展。

5、市场规模

根据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乔木纯林面积达10,447万公顷,占乔木林比例58.1%,较高的占比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全国乔木林质量指数0.62,整体仍处于中等水平。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仍占1/3以上。部分河道、湿地、湖泊生态功能降低或丧失。

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2亿公顷,水土流失面积2.74亿公顷,问题依然严峻。红树林面积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减少了40%,珊瑚礁覆盖率下降、海草床盖度降低等问题较为突出,自然岸线缩减的现象依然普遍,防灾减灾功能退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急需进一步加强。

近些年,尽管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为此,我国政府提出2035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政策保障,也为生态修复领域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根据《关于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我国在2035年将实现如下目标: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十四五”规划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受益于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生态环境建设行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3-2029年生态修复行业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后评价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PHPOLICY:LDL)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b4694118d9a8094b33d016261e9b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