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中国》: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爱上了同一片土地

2022-07-11     深度文娱

原标题:《追梦中国》: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爱上了同一片土地

“一粒米,一滴水,一颗种子,一缕阳光,或许你毫不在意,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讲,那就是希望。”来自肯尼亚的罗伯特,向观众娓娓道来自己身处中国的所见所感,他也在工作当中倾注了对中国的热爱:“2012年,我到北京学习农业与经济。现在,我是一名斯瓦希里语影视配音员,让中国文化传递到非洲成为精神食粮。”

文 | 吕昕彤

这是系列纪录片《追梦中国》的开篇《最美“禾”声》,全集仅长5分钟,以自述的方式串联起镜头的组接,带领观众走进身为“外国人”的他眼中的中国,轻盈的内容体量蕴含着丰富的思考,全系列记录了20位在华工作、留学、生活的外国友人的生活状态。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受益者,这些来自不同国度、有不同肤色、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在中国追逐梦想,展示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成就和呈现的新机遇。没有正襟危坐的布光和采访,没有刻意为之的内容设计,《追梦中国》犹如一部部轻松活泼的VLOG,主人公讲的就是亲身的经历和感悟,用真真切切的生活体验书写一段段特别的中国故事。

回归纪录片创作之本

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

纪录片的创作要义,首先就是真实。关注社会生活、探讨人类本性、思考时代发展、回望历史变迁……真实性所迸发出的价值,使得纪录片区别于电影等影视表现形式,成为历史和社会发展脉搏的见证者和忠实的记录者,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纪录片所要追寻的价值路径,著名纪录片导演陈虻曾经说过:“纪录片的最终结果是和社会发生关联。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必须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现实的土地上来,关注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这可以说是中国纪录片的生命和基础。”

纪录片《追梦中国》便是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对生活、社会至真至纯的纪录。在主人公的筛选上,制作团队考虑到了人物的典型性、表达的主动性,对其所处的社会关系进行精准抓取。在对人物经历的呈现当中,贯穿价值观念的变化,展示出个体发展的弧光。

来自克罗地亚的设计师米兰达,热爱歌剧的意大利人马可·贝雷依,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萨法里尼,来自苏丹的“老北漂”叶海亚……《追梦中国》当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是所属地区、行业、城乡、性别的群像代表。关注人,讲述人,解读人——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生动真切的故事表达,使得该片迅速缩短了主人公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轻体量,小故事

适于全媒体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在众多网络视频播放平台的强势“围攻”下,传统主流媒体俨然经受着来自新媒体的冲击,也在积极向新媒体平台发力。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由此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仅应该贯穿于纪录片作品的创作过程,也应该延伸至传播环节,其内容构成应与当下人民的观看习惯相匹配。单集时长仅5分钟的《追梦中国》虽然篇幅精悍,却能带来“全程高能”的观看体验:内容丰富,镜头紧凑,剪辑灵动,叙述亲切,讲述个人故事的同时也注重传达观点……具备时下短视频的风格特色。

以《北京是我家》这集为例,开篇一组可爱的手写信画面,以旁观者视角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场,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法伊萨来北京已经二十多年了,她每天和文字打交道,是个“学霸”,也是个“北漂”。在这个城市最珍贵的,是她拥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大女儿阿雅、二女儿玛雅,还有“小儿子”人民网阿文版。法伊萨也表达了对“北漂”的感慨:“这里的生活节奏很快,这个城市变得更快。”虽然也会想家,但是在她眼中,北京不仅风景美,也充满活力和机遇——“我就像一棵树,根深深地扎在这里。”

以丰富的多元视角

述说精彩中国故事

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便是用影像为历史存档留念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克·费侯提出“电影可以书写历史”。此后,用影像书写历史的方式逐渐被公众所认知。在中国的纪录片界,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也都逐渐认识到影像具有“书写历史”的功能。因而,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创作出具有国家高度和国际视野的纪录片作品,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创作者的重要使命。

在《追梦中国》当中,来自苏丹的叶海亚,说生活在北京已经成为了他的老习惯,“而习惯,其实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那就是:喜欢。”来自尼日利亚的萨尼,不仅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商贸公司,还成了中国女婿,他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家在中国,心就在中国!”来自伊朗的提尔达德,在广州开了一家中餐馆,信心十足:“我敢说我是第一个用伊朗味在中国经营中餐厅的伊朗人,制作属于我自己的中国味道!”

这些外国朋友虽然身处异乡,但是都爱上了中国,都怀揣着一个炽热的中国梦。《追梦中国》用影像定格了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留存珍贵瞬间,以跨越国界的多元视角述说了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彰显着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创作。

同样由外国人的视角出发、讲述对中国的所见所感的纪录片及纪实节目,还有《外国人在中国》《行进中的中国》《相遇在中国》《中国缘》《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等等,作为致力于促进跨文化传播的影像实践,这些作品勾勒出了更为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由纪录片《追梦中国》得以看到,来自各行各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打拼,他们在这里憧憬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热情洋溢地追寻自我价值,言辞中自然流露出的是身处中国满满的幸福感。通过他们所解读的中国之美,足以看见:当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正散发着自己独有的璀璨光芒。而中国的蓬勃发展,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自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acb8a7f6893ddd37fcebfe3b4f14a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