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人民究竟多穷?古装剧是哄人的,这组晚清老照片让人泪目

2022-02-26   李艺南

原标题:百年前的人民究竟多穷?古装剧是哄人的,这组晚清老照片让人泪目

引言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GDP一直在世界前沿,可以说有这样雄厚的经济实力,百姓们完全可以过上好日子,然而由于百年前的晚清,财富都被贵族牢牢攥在手里,所以他们的生活过得并不好,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姓的生活变得比以往更难过。

晚清的百姓们因为不堪忍受长久以来的压迫,各地起义防抗活动纷起,然而对于老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西方剥削清廷,清廷剥削百姓,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去积极参加起义活动,造成劳动生产力缺失,而手无寸铁的老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由于民间经济混乱,粮食坐地起价,所以他们的处境就更为艰难,这里收集了一组晚清老照片,他们大过生活晚清灭亡前后,从中我们才看到一种真实的晚清民间生活。照片中的老人就是晚清平民老人的写照,身份决定了生活质量,他不如李鸿章的地位,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时候,李鸿章虽然麻烦不断,但是他还是可以维持自己的基本物质,而寻常百姓就只能衣衫褴褛,饿得佝偻着背,时常在生死线上徘徊。

除了老人以外,孩童也是十分可怜,他们年纪尚小,甚至还没有对这个世界有一丝认识,父母因为家境贫寒抛弃孩子的事情常有,这张照片里,就是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乞讨,身上的衣服是破得不能再破了,小孩在母亲怀里哭,她都来不及安抚孩子,然而生活的问题摆在面前,受到儒家,道教文化的熏陶,人们并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一家老小就只得这样上街乞讨,可是那个年代,寻常百姓大多都是贫苦的人,谁又能彻底地帮助他们呢?

这张照片的老人赤裸着上身,骨瘦如柴,站在码头上,在那个时代,码头聚集了大量的穷人,他们会聚集在码头完全是因为那里常常有富贾和西方人路过,能获得他们的接济,那自己几天里的温饱就不成问题,他们在码头乞讨从碰运气逐渐成了“职业”,好像除了此地,其他也并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

不光是有人祸,还有天灾,1877年爆发了一次特大灾荒,丁戊奇荒。在这场灾难中,足足有一千万人饿死。在这场灾难中,人性早就被饥饿吞噬,没有行动能力的老人成了其他人的目标,吃人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让心中不那么忐忑,易子而食的事也时有发生,而不愿吃人,或是找不到人吃的,就变成了路边的尸体,就算是尸体,它们也逃不过被人吃下去的命运,可见100年前的中国是有多么混乱。

《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晚清的人民:在他们的眼中满是麻木,毫无生气,他们完全不关心自己的国家正在遭遇西方列强们的侵蚀,没有家国概念,大片的国土被瓜分他们也无动于衷。然而这也并不能怪他们,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更别说是国家的命运,他们早已饱受生活的煎熬,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早已让他们对温饱以外的问题无暇顾及,从照片中就可以看出来,人们的脸上毫无生气,或是木讷,或是眉头紧皱。

夏日的病情多发,冬日的寒冷又找上门,这张照片中的老人过着身上的被褥缩在墙边,从背后的阴影可以看出,那时还有太阳出现,大概是在春季,虽然熬过了寒冬,天气回暖,这种“乍暖还寒”的时候寒冷也是让人忍受不了,趁着太阳出现,在外面晒下太阳,去除寒气,但是春风一吹向人就让人下意识的收紧脖子。在他的脸上和肢体动作上,也丝毫没有春天的“万物复苏”的希望感。

在这张照片里,人们就要看起来“富裕”一些了,应该是在集市上,一个人还在吃自己所卖的食物,虽说他们看起来并没有被饥饿困扰,但是从衣着上来看,他们也还是中低层人民,比起清装剧里的民间生活,实际上的他们可要苦太多,看着这些照片,联想到他们的生活,实在让人忍不住泪目。

结语

如今,华夏大陆早已完全改头换面,人们不再担心这顿饭吃了下一顿饭又在哪里。我们有足够的信心防止人祸再发生,也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对抗天灾的降临,整个中国有着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活力,晚清的悲剧不会再上演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能有今天的和谐社会完全不能忘记是有前人为我们披荆斩棘,他们抵御了外敌入侵,他们研发了各种技术,带动了我们国家的发展,而我们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成绩,也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纽约时报》

《自京奉先县咏怀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