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木寨 相约昨天的风景 期盼明天的美好

2019-09-04   乐途旅游网

不见一丝繁华,没有半点喧嚣,入眼的只有青翠的山林、古拙的民居、高耸的墓碑,还有从树上偶尔跌落的几声鸟鸣。雨后的天空下,这座位于鄂渝交界,东南距利川市六十公里的孤山古寨,仿佛还沉睡在酣梦中。如果不是那一条条从山外拉过来的电线,山势险峻的鱼木寨真可以称作世外之地。和朋友们漫步于青石板的乡路上,躬身拾起的,都是昨天的时光。

鱼木寨寨门,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整块条石垒砌。

空中俯瞰,入寨山路,果然“其径险仄”。

天上鱼木寨,云中访传奇

”四面陡绝,孤寨浮空,鸡鸣天上,犬吠云中“。鱼木寨,座落在重峦叠嶂中突兀拔起的一座孤峰顶上,明洪武八年(1375年)初建,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山寨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5公里,寨顶海拔1200米,主寨位于中间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四围悬崖三迭,沟壑环绕,崖间缓坡如带,崖顶至谷底落差约六百米。《万县志》载:“鱼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广约十里,形如鼗鼓,从鼓柄入寨门,其径险仄。” 全寨唯寨前有一条长约50米,宽不足2米的石板古道与外界相通。

鱼木寨,地处渝、鄂交界的大巴山余脉。

行走在鱼木寨的山路上

万历年间,这一带为大小土司割据管辖,土司间征斗不断,是谁也管不了的独立王国。网上相传,昔日有马、谭两土司相斗,谭退守山寨,马遂断水源,阻粮草,欲使寨中弹尽粮绝而降。相持数月,谭心生一计,从寨中抛出活鱼无数。马土司望鱼兴叹:“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遂引兵自退,“鱼木寨”由此而得名。现存之寨门,建于建于清嘉庆四年,当地人称此处为“寨颈”。早先,寨有谭、向、成、邓四姓,清代后期,谭氏衰落,成氏巨富,向氏权贵。故,鱼木寨旧年也被称为成家寨。

鱼木寨新老民居和梯田。

采风拍摄中

如今的鱼木寨,有沃野良田、石板小径、土家吊脚楼、汉族戏台、古墓群等。“文革”动乱,大量文物被毁,而“藏在深山无人识”的鱼木寨则幸运地躲过了浩劫,存留至今的文物,全都是原汁原味,未遭丝毫破坏。不过,说起鱼木寨能扬名山外,完全源于一起偶然的悲剧。1982年夏季的某天,鱼木寨乌云翻滚,大雨如注,一道闪电击中了寨里的一幢民居,一对父女和一个躲雨的山民被击身亡。一雷三死的惨剧引起了外界对鱼木寨的关注,人们这才发现,小小的鱼木寨竟是一座保存十分完整的土家古寨。之后,各路人马纷至沓来,考察采访,甚至还露脸于央视《新闻联播》,被称为“土家第一山寨”。从此,鱼木寨走红鄂西,扬名全国。

新修缮的六吉堂(网上照片)。

占地两千平米的连五间,是鱼木寨成家的祠堂。

小众鱼木寨,薄生厚死葬

客观地说,鱼木寨虽已名声在外,却非流行网红,只能归于小众景点,目前还不太适于做亲子游、全家游。从利川前往鱼木寨的交通并不很方便,去那里的游客,多数是对人文历史感兴趣,或对古村落情有独钟。鱼木寨之古,名符其实,不像目前国内的许多外表以古做招牌,内瓤早已变了味道的所谓“古村落”。鱼木寨有自己鲜明的三大特点:陡拔险峻的山势、幽静淳朴的环境、薄生厚死的丧葬文化。各位朋友如感兴趣,且听我慢慢道来。

鱼木寨连五间和周边民居、梯田(小图为新建民居)

“悬崖脊上建寨楼,一夫当关鬼神愁”。鱼木寨之险,从高空航拍可全窥其独特的地形。寨子的出入通道是一条与临近山峰相连的山脊,有寨楼把守。在后山还有两条险道可以进寨,一是三阳关,一是亮梯子。亮梯子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修建于绝壁之上的亮梯子,是当年寨民进出的必经之路。一根根长约一米,宽约三十厘米的石桩插入崖壁,没有栏杆,完全悬空,台阶间分开透亮,故称亮梯子,现多数已坍塌,仅存28级。而三阳关的手扒岩,其险更甚,是用石头凿成的接近了90°石台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鱼木寨入寨之路,似蜀道之难,近华山之险。很难想象,在交通隔绝的旧时,身负背篓、脚踏栈梯、手抠石窝,上下往来于栈道绝壁之间的土家儿女,生活该是何等艰辛。

航拍鱼木寨全景,呈倒三角形。

后山的亮梯子(网上照片)

后山的三阳关石刻和手扒岩(现有32级)

土家族先人何以要把寨子建在如此险要的悬崖之上呢?有资料说,土家人是由巴人演变而来,天生就有固险自守、不愿受外界干扰的意识。鱼木寨虽四面绝壁,寨内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非常理想的生存环境,自给自足完全没有问题。寨内林木葱茏,梯田层叠,蜿蜒的乡路联系着各家各户,错落的屋舍彰显着古寨厚重的历史底蕴,行走其间,完全是一派恬然静谧,红尘不染的世外之地的感觉。寻访鱼木寨的游客很少,我们进寨后,遇到一位年近八旬的土家族老人,执意要为我们做向导。老人背略躬,眼迟迷,却步履矫捷,带我们访老宅、寻古墓。告别之时,坚辞不受我们的酬谢(最后我们还是做了表示),让人深感此地民风之淳厚。

淳朴的八旬老人为我们带路引导

土家族老俩口

鱼木寨现存数间古民居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鱼翔嘴老房子、建于清中期的连五间、建于清末至民国的六吉堂等。但建筑并不是鱼木寨最大的亮点,独特的“孝文化”才是鱼木寨不同于其他古村落最显著的特色。鱼木寨的绿树丛中,田边地角,到处耸立着规格不同的古墓,其中以成永高夫妇的合葬墓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工艺最精湛。古墓的牌楼高三层,宽三厢,飞檐翘顶,浮雕满壁,后面是两夫妇的坟墓,整个墓碑石楼群,恰如一座庄园住宅。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墓葬当年是修建在一座房子堂屋里,也就是说,这里的人和墓同住一个屋檐下,俗称“人鬼同屋”。这种独特的墓葬形式,在土家族中叫做“碑屋”。

成永高夫妇的合葬墓。

合葬墓正面,所有雕刻都极其精美。

土家人讲究“薄生厚死”,却并非我们今天嗤之以鼻的“薄养厚葬”。鱼木寨自然环境决定了人们生前的日子不会太富裕,节俭应该是鱼木寨人的传统,但鱼木寨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死哲学,无论生前多么节俭,死后即使穷尽家财、举债度日,也要修建高大富丽的墓葬。鱼木寨现存的大型墓碑有九座, 大致可分五类:庭院复合式、楼阁复合式、牌坊复合式、神龛令牌混合式、单体圣牌和令牌式。所有的墓碑都雕刻精美,堪称恢弘,墓碑上刻吉祥图案和史上流传的孝道故事,如“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孟宗哭竹”、“杨香救父”等。

(左)空中俯瞰合葬墓,(右)合葬墓入口

空中看“人鬼同屋”布局。左侧房屋还在,右侧房屋已毁。

除此外,鱼木寨还曾有过“坐活夜”、“花甲葬”的习俗。所谓“坐活夜”,就是在老者寿诞之时,设灵堂、置棺材,宣读祭文,大摆筵席,并有鼓乐、舞龙相伴,十分热闹。其形式,似给亡人坐夜悼念的庆典,除不哭外,一切礼仪与举办丧事相同。而“花甲葬”据说就更无人性了。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类落后的习俗已经消失,只有草丛中的荒冢,还在顽强地向人们述说着鱼木寨的昨天。可以这样说,孝文化是鱼木寨人独特的精神寄托,鱼木寨的墓碑就是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古墓之一

古墓之一

明天的鱼木寨,生活更美好。

幸哉,鱼木寨。躲过了昔日的动乱浩劫,鱼木寨的一些古民居如今已经被修复,但还有不少珍贵的文物在风雨的侵蚀下濒临坍塌。据悉,国家文物局已有正式批复,将进一步修缮鱼木寨的寨门楼、三阳关卡门、亮梯子栈道等10处文物遗存,借以保护鱼木寨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鱼木寨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鱼木寨人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富足。

与土家族老夫妻合影

在五连间前合影

另外,从利川到鱼木寨,必经谋道镇,那里有一株树龄超500年的水杉树,为世界上最老、最大的水杉树,誉称为"天下第一杉",植物"活化石",世界"水杉王"。在发现此树之前,植物界普遍认为,水杉树在地球上已经绝迹,而此树的发现,当年曾轰动世界。目前,这株"水杉王"的后代不但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并且被欧、亚、美各洲七十多个国家引进种植。如果有打算去鱼木寨的朋友,一定不要忘了顺道去看看这株“活化石”树。

游览中

谋道镇水杉王。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湖北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同学/朋友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如歌如嫂 发布: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