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天下庾氏永远的故乡

2019-09-06     老家许昌


鄢陵:天下庾氏永远的故乡‖老家许昌

文‖葛国桢

以职官为姓,是我国汉民族姓氏来源的方式之一,庾姓也是这样。《说文解字》曰:庾者,“水漕仓也”,“积谷在邑曰仓,在野曰庾”。《宋本广韵》解释:庾为“仓庾,又姓出颍川、新野二望,本自尧时为掌庾大人,因氏焉。”可见,我国最晚在周朝就己出现了“掌庾”这一管理粮仓的官职。

汉兴至武帝初七十年间,国家安宁,不遇灾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因而“为长吏者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代以前的庾氏先人比较少见,《左传·昭公十二年》曰:献太子之傅庾皮,其子名过。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南越国相吕嘉叛乱,汉政府派兵平叛,主爵都尉扬仆有一将领名庾胜,与其弟留守浦关一线,长期控制入粤门户。为纪念二人功绩,后世将他们戍守的山岭分别叫“大庾岭”、“小庾岭”。上述四人的地望、生平均不见明文记载,他们是不是鄢陵人也不得而知。

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史事的《后汉书》里,有一篇《郭符许传》,里面记述了被誉为“征君”的庾乘事迹,明确说他是“颍川鄢陵人”,这是鄢陵庾氏家族人物的最早记载。

在此后的近400年间,鄢陵庾氏历经东汉至南朝13代,见于正史记载的知名人物有79人。

根据毛汉光所著的《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一书统计,东晋一朝,庾氏家族五品以上官员有26人,其中一品一人,二品2人,三品9人,四品3人,五品11人。这些人中有文化成就及文事活动者达28人,有文集163卷,被收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书法家大辞典》者达到十多人。

东晋是鄢陵庾氏家族政治上最辉煌的时代,以庾亮为代表的庾氏优秀分子与其它大家族一起,共同稳定发展了司马氏江左政权,在东晋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庾乘是最早见于史籍上的鄢陵庾氏第一人,但他绝对不是第一个居住在鄢陵的庾姓人。由于没有资料证明,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推测,在庾乘之前,庾姓先人已经在鄢陵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多少年多少代。因此,国内外史学界一般都认为,鄢陵是天下庾氏心中的圣地,永远的故乡。

早在东晋初年,名将庾翼的后代庾荀悠奉旨出使高句丽,为沟通中韩两国的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其后数代庾氏传人相继成为高句丽名臣,政绩辉煌。庾氏因而成为高丽人民赞誉有加的名门巨族。这是旅居朝鲜、韩国庾氏兄弟们的光荣,也是整个庾姓家族的光荣。

据韩国人口统计资料,在全国286个姓氏中,庾氏位列第97位,全国有庾氏人口16802人。中国目前大约有庾姓人口五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

近年来,海内外寻根谒祖活动不断兴起。1980年10月,居住在韩国汉城的庾氏宗亲结成了庾氏联谊会,并开始主编出版韩国《庾氏志》。1990年3月,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庾氏出版了《庾氏志》(第一卷)。

2003年2月25日至28日,由韩国中央大学庾东元博士带领的访问团参加了在广东东莞市万江区谷涌村召开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山西、江苏、陕西、甘肃9个省区的“庾氏源流研讨会”。相隔1700多年的庾氏亲兄弟欢聚一堂,重温亲谊,到处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体参会人员万分激动。

多年来,海内外的庾氏后人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鄢陵,也一直没有中断在鄢陵寻找庾氏后人,但他们查遍鄢陵所有公职人员名册,均没有发现一个庾姓人。也许是相隔太久,他们不知道,当年庾氏祖先们为了逃避政治陷害和战争祸乱,被迫改姓为“于”。当年的“庾家寨”也更名为“于寨”。

自2009年2月起,来自广东、广西、陕西、山西、湖北、河南等省市的庾氏宗亲和来自韩国的庾氏宗亲团陆续来到“花都”鄢陵,共同寻访他们1700多年的故乡故土,每个人心中都无比激动。

锣鼓、标语、掌声、鲜花、笑语,还有喜庆的泪水,故乡人用少有的热情和真诚接待了他们。

在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艰苦寻找后,他们终于回到了梦中的故乡,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当年庾氏先人留下的珍贵遗迹,禁不住泪水横流。

庾氏宗亲们表达了对故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殷切关注之情,他们决定在故里投资建庾氏文化产业园,天下庾氏接待中心等。鄢陵县相关主政者也前往广东东莞市庾氏聚居区考察企业,洽谈项目。海内外庾氏后人同心协力,一定会给有着“中国花木第一县”之誉的鄢陵增添更多绚丽灿烂的色彩……

【作者简介】葛国桢,河南鄢陵人,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文集多种,曾获全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中国乡土文学奖等。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WcoRG4BMH2_cNUgYx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