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掷弹筒放大腿发射,美国大兵曾被打骨折,《雷霆战将》实现了

2020-11-20   雷姐的机械空间

原标题:手握掷弹筒放大腿发射,美国大兵曾被打骨折,《雷霆战将》实现了

最近,新拍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被称为《亮剑3》的《雷霆战将》遭到观众和网友的质疑,人民日报和中纪委网站点名批评之后,该剧已经下架,但是小编看过几集之后,在军事知识的把握上,确实欠妥。不是观众挑刺,确实有些军事的常识需要改进。一部好的军事历史题材电视剧,不光演员场景到位,军事道具以及使用也要保持专注。

但凡《雷霆战将》中的军事顾问带点知识做片子,估计也不会让“日本兵”们直接手握掷弹筒放在大腿上发射,然而在电视剧出现了这一幕。更令人吃惊的是还采用了站姿,这简直就是它本身是部神剧的铁证!连美国大兵们采用跪姿发射都把大腿干骨折,难不成这帮日本兵擦了神油,或是出于“避战保命”的考虑才商量好把掷弹筒架在大腿上站着打?关于这一情节到底站不站得住脚,稍微多看点书多看点资料就能明了。所以说在刷到这部电视剧时,还是请关电视保智商吧,下面就说说这个掷弹筒。

对于抗战老兵来说,日军最具特色的武器无非是掷弹筒,常常有老兵描述:“随着鬼子机枪声一响,掷弹筒榴弹就砸在附近”。全重2.8公斤不到,最大射程也只有690米,使用距离不出500米,就连弹药也可以直接使用步兵的手榴弹——目前来看都极为轻便的89式掷弹筒能配备在小队一级,常能予以当时的中国军队以重大杀伤,堪称日军在小队一级的最强火器。

矮小的日军士兵常常一人就能玩得转89式掷弹筒,因为它的重量比一支38式步枪要轻便多了,全长更是只有41.3厘米。发射专用的榴弹时,最大杀伤半径却达到了8米之遥,这能保证对任何一个机枪阵地以全方面的杀伤!在战斗中,89式掷弹筒常常伴随机枪组行动,射击前准备动作时间极短,这也就出现了“机枪声一响,掷弹筒榴弹就砸在附近”的场面。

在下放到步兵班进攻时,射手手执掷弹筒筒身、目测作概略瞄准便能发射;在阵地战时,还可以搭配相应的炮架和瞄准设备,这能显著提高其精度。在抗战早期,日军的掷弹筒常被用作打击中国军队火力点的有效手段。在300米范围内,1937年时经过了长期备战训练的日军掷弹筒射手甚至能使命中率达到85%以上。

在战争初期日军一个总人数为50-70人的小队里,往往配备两个掷弹筒小组。一个掷弹筒小组2人,配备1具89式掷弹筒和1支38式步枪。射手携带掷弹筒和1个8发装弹药袋,副射手携带1支38式步枪和1个8发弹药袋。编制内人数相当于半个连的小队区区装备2具掷弹筒,而在神剧中赫然出现的4具掷弹筒同时集中使用,光是在编制上看就站不住脚!

89式掷弹筒往往只能作为小队配属的机动进攻曲射武器使用,因为其即便是发射特制榴弹时射程也不过690米,根本无法作为在后方进行曲射支援的武器使用,否则极有可能把榴弹砸到自己人头上;没有了曲射火器的支援,小队的进攻战术也就施展不开。更何况4具掷弹筒集中在一起使用,也就意味着集中了2个小队的曲射武器——如果故事发生在抗战后期(一个小队只能配1具掷弹筒),更是意味着要集中4个小队的曲射武器,这更是显得极其荒谬。要是真要集中起来作一个简陋的“炮群”,估计小队长们要提着手枪“下克上”了!

这款掷弹筒自诞生以来便一直被日军用至二战结束。无论是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还是在东南亚的丛林战场上炸得盟军都是咬牙切齿:淞沪会战战场上,中央军14师42旅一共配属36挺重机枪光是被掷弹筒就打掉了32挺;丛林战场中哪怕美军拥有全方面的优势,在步兵班直射火力上也占优,只不过日军依托地形、植被和掩蔽工事机动,借助轻便却威力大的89式掷弹筒,日军也把美军的机枪小组炸得无可奈何。

当然战争的走向不可逆转,随着日军开始溃退,这些掷弹筒也开始被美军缴获。高大的美军士兵很快“掌握”了这些掷弹筒的使用方法:用手和经验来调节发射角、用筒身后的活动螺栓调节榴弹的装入角,再拉动手柄发射!这样的武器也被送回后方,从未见过实物的专家们给它起了个专有名词叫“Knee mortar”(膝盖迫击炮)!

为啥?正是因为它的座钣带着一定的弧度。这一弧度在设计之初是为了便于射手抵地发射,面前有个小土坎就能很稳固地射击,但在美国大兵们看来恰巧适合人类大腿的自然弧度,也就被误认为是可以放在腿上发射的大杀器。或许抱有玩玩的心态,美国大兵们开始玩上了89式掷弹筒,结果造成一堆非战斗减员——大腿被掷弹筒的后坐力直接撞折!这一系列乌龙的发生,让美军不得不颁布公告:一概不允许将缴获的掷弹筒放在大腿上发射!

当然在《雷霆战将》中出现这一幕不奇怪,道具不会对人的大腿产生伤害,不过真实的武器使用方式确实不是这样的。在以后的军事类影视剧制作中,在保持题材的优质,演员和场景到位的话,是不是也要在军事知识的把握以及镜头的展示更加到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