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你后撤一步,他必定前进一步,这才是社会的常态。
上周日看了电影《误杀》。
平心而论,作品很好,演技全员在线,剧本跌宕起伏。但于观影途中,最让我揪心的则是,李维杰的大女儿被同学欺凌的那一刻,恶人的奸笑在荧幕前一遍遍回荡。她的境遇总让我念起家里年幼的孩子,毕竟为人父母的心情,全世界相通:宁愿流血流汗,舍弃所有,也不愿他们受到一点伤害。
走出影院,我开始劝慰自己,电影终归只是电影,现实那是另一回事。然而,稍显讽刺的是,烦心事很快就不请自来——周一晚上,我看到满脸抓痕的儿子回到家中,幼儿园里的“小胖”欺负他了。
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急忙向妻子使了个眼色——等孩子睡了,我要开个“家庭会议”。
妻:你说怎么办?
我:还能怎么办,打回去呀!你经常看的育儿专家“李玫瑾教授”不也是这么说的吗。
她孙女上幼儿园时被一个小男孩欺负,小姑娘被举起来,然后重重的扔在地上,当时头就肿了。李玫瑾坚决支持“打回去”,用揪耳朵的办法,让那个男孩不敢造次。
妻:打打打,我们小门小户的,你儿子把人打伤了怎么办?
我:你认真听说我说,儿子还小,破坏力有限,真的扭打在一起,最终的危害也大多可控。但如果我们令他一味退让,那才是后患无穷。
孩子有世间最纯结的善良,也有最可怕的邪恶,他们不懂错与对,更多遵循原始的“丛林法则”。通俗来说,就是拼发育,谁长的高长得壮,谁就最有优势。他可以欺凌别人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没有外力干涉,一般很难停止。你难道要让儿子一直挨欺负吗?
妻:。。。。。。
我:知道你觉得我说的有点夸张,不爱听,那不妨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
那年我15岁,刚上高一,因家族遗传的关系,头发偏红。班里的几个小混混,看我不顺眼,一直叫我“杂种”。有心忍让这份屈辱,以为只要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累了倦了,就不再拿我取乐。
可天不遂人愿,半年过去,事情非但没有好转,还愈发恶化——慢慢发现,周围的同学也开始孤立我,我总是一个上学放学,如同空气一般。在经历地狱般的365天后,恰逢文理分班,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文科,试图跟过去告别。
然而,他们仍旧阴魂不散,甚至跑来文科班找我麻烦。有一天,我忍无可忍,当着所有人的面,抄起凳子朝他们冲了过去。其实在那一刻,我已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出乎意料的是,曾经我认为不可战胜的“敌人”,却在瞬间落荒而逃,其中那个平日里“叫的最凶”的混混,跑的最快,途中还十分滑稽的跌了一跤。只留下心跳可能早已突破200的我,目瞪口呆的站在原地。
后来以为他们会报复,结果什么事都没发生。
也正是在我反抗之后,才真正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开始了作为“人”的生活。
妻:你那一年没去找老师,让他们帮你吗?
我:老婆,幸运不属于所有人。我当时也多次找过班主任,但她并不在意。跟她说多了,她竟然不耐烦的跟我讲,可你头发就是有点红呀。
妻:Em......那你爸妈呢?
我:没用的,我父母都是工人,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管我。那时候,我有心跟他们说,可总是张不开嘴。正因为我经历过这些事,才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
即使现在,你我直接去找幼儿园老师,让他们看紧打人的“小胖”,但治标不治本,人生旅途总是孤独的,总要自己去面对一些事情。如果现在我们不告诉他正确的做法,等他长大了再去教育再去弥补,真的很难保证儿子是否会听的进去。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换个角度来说,现在也是帮助孩子成长的绝佳时机。
妻:行吧,就按你说的做!
我:别,我还没说完。
妻:还有?
我:恩,除了打回去之外,其他工作我们也要做好。
首先,要增强儿子的体质,以前我们经常带他出去锻炼,想起3岁时,他就能跟着我们一起爬山,反倒是上了幼儿园,我们却疏忽了对他身体素质的培养,最近稍微走一点路,就一定要抱抱。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不狠下心,好好磨练孩子,假若届时他真有心“反抗”,我怕也绵软无力徒劳无功。与此同时,身体强壮了,也能让那些“坏孩子”有所忌惮,日后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要记住:“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
其次,一定要告诫他不能滥用暴力,我们光强调“拳头”的力量,很容易使他转向另一个极端,走上“施暴者”的道路,就像是《误杀》中的“素察”,虐待他人最终身死。绝对不能欺凌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是一定要正视的道理。
最后,我们为人父母也必须上心。虽然都是第一次,可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孩子还小,你我就是他坚实的堡垒。
正如电影里李伟杰说的一样:“我没什么能耐,不能给你们更好的生活,唯一能做的,是挡在你们前边。”
文章已近尾声,想来会有读者发问:真的要这么偏激吗?
这不是偏激,如果你有此疑虑,不妨回顾下自己的职业生涯,哪一次你的退让,能换来海阔天空,天下太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你后撤一步,他必定前进一步,这才是社会的常态。先贤孔子在距今两千多年前,便曾铿锵有力的说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再次回到校园暴力这个话题。要知道,很多恶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就开始于受害人的懦弱,想来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又或者自己可以奋起反抗,也许这世间,就没那么多像《误杀》这样的悲剧了吧!
当然,以上言论仅是一家之言,面对同样的事情,各位家长又会怎么做呢?欢迎下方留言一起讨论!
最后,十分感谢您的阅读,是Tony老师,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