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特色美食: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合肥南瓜饼

2019-12-20   渔夫与臣

北方水饺

童谣唱:“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在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什么冬至这天一定要吃饺子呢?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在锅熬,煮好后再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耳朵变暖,烂耳朵就变好了。

那知道了北方吃饺子的起源,南方吃汤圆你知道为什么吗?

史料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山东羊肉汤

山东一带,冬至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宁波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江南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冬至夜有全家欢聚,一起吃红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天,时候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天煮红豆糯米饭来趋避疫鬼,同时祈求祛病消灾。

侨乡开平——咸汤丸

咸汤丸是一道经典的汉族小吃,在广东开平、台山地区最为流行。正宗的咸汤丸和甜汤圆最大的区别是,咸汤丸的没有馅的。用糯米粉搓成团,再捏成丸,再和爆炒过的虾干,萝卜,肉丝、青菜等众多食材一起下锅煮,这样,一碗咸汤丸就完成了。

苏州人吃馄饨

吴地苏州过冬至是奉行周朝立法的遗风,以冬至夜为岁末,所以过冬至就是过年,当然节日气氛也很浓了。

苏州人过冬至的食俗很多,要吃“团圆饭”,饭菜名字都很雅致,蛋饺叫“元宝”、豆芽叫“如意菜”、粉条叫“金链条”、鱼叫“吃有余”等。馄饨也是苏州人过冬至必吃的一种主食,当地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上海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在明、清就有了。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圆”寓意“圆满”、“团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冬至团还可以用来祭祖和赠送亲友。

潮汕地区吃甜丸

冬至在潮汕地区是大节日,又称“过小年”。冬至这天,当地人要准备贡品到祠堂白祭祖先,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潮汕人冬至要吃甜丸,一种与汤圆类似的糯米丸子,也叫“冬节圆”。

杭州人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要祭祖,三餐都要吃年糕,寓意年年高。

广东人吃烧腊

广东地区也是非常重视冬至节的,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据介绍,广东很多地区冬至这天要“加菜”,祭祖之后全家人准备一桌大鱼大肉一起过节,烧腊是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人们还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赠送腊肠、腊肉等。

泉州人吃“冬至丸”

泉州人冬至这天祭祖团圆,出门在外的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过节,当地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泉州人冬至要吃“冬至丸”,早晨要煮甜丸汤供奉祖先,然后全家人以甜丸汤做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