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很幸福?其实没过几天好日子,还守寡31年

2019-07-13   历史有妖气

在中国有很多关于公主的美好传说,比如说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这两件事情都是强盛一时的朝代,出于边境和平的目的而进行“和亲”的一种政治举动。但是在民众心中,王昭君却显然更加伟大,因为文成公主的入藏更多是主动的,而且她在嫁到吐蕃后也很幸福,但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如此吗?其实并不尽然。


当年松赞干布从藏河的中游谷底崛起,一统了雪域高原成为整个天下有名的王者。然而当时远在中原的大唐帝国极其昌盛强大,而旁边还有吐谷浑等等国力不相伯仲的邻居,他的崛起之路依然十分艰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派遣了外交使者去往大唐国都长安,拿出修好的国书进献给唐太宗,希望能够求娶一位大唐的公主。

对于松赞干布来说,这是一个对于自己对于国家都是有利无弊的大好事,能够与在诸国中公认最为昌盛强大的国家攀上亲,就能够借助它的名头去吓唬其他小国,而且也必然能够得到各种文化知识、生产技术与生产资料的支持。但是他的第一次请求被唐太宗给拒绝了,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举动,多多少少预示了文成公主后来的命运。


这意味着在当时的唐太宗眼中,将公主嫁到吐蕃是一件“无必要且弊大于利的事”。事实上这也很容易理解,如果你是一位女孩的父亲,本来一家人好好地生活在一起,突然来一伙人进门就叫你爸,说要把你女儿带到几千里之外当媳妇,你的第一反应也基本会是抄起扫把打断这群人的狗腿。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唐太宗的拒绝是无需任何解释的。

但是在松赞干布第二次求婚的时候,他却答应了,并且把自己宗室内的文成公主嫁了过去。所谓的“宗室女”也就是说文成公主不是唐太宗的亲生女儿,他不忍心让自己的女儿去做这样的事情,显然这会是一件很苦的事。而他之所以答应,主要是从皇帝这个职业出发,做的一些政治考虑,在这个时候嫁公主对于帝国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因为松赞干布在求娶不成之后,不但大肆出兵攻击大唐帝国的藩国如吐谷浑等,甚至还直接攻入了大唐境内,就算是被打败之后依然有着无数小规模的骚扰,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干,主要就是想要求娶一位大唐公主。而此时的大唐主要兵力尚且放在东北方向的高句丽,唐太宗也无暇西顾,以前不嫁公主是出于长辈的爱惜以及帝国的颜面,而现在嫁公主则主要是为了帝国的边境和平。

文成公主在这种情况下被嫁到了吐蕃,尽管后世民间传说中有着无数关于她嫁过去后幸福生活的小故事,但是史书中并找不到相关的记载,毕竟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从来不在乎个人的感受,尤其是女孩。

但根据这件婚姻的背景环境,根据唐太宗事先的态度,嫁过去的公主会吃苦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尤其是文成公主在嫁过去之后一直都没有为松赞干布生儿育女,那么她的生活地位在古代的帝王之家也就可想而知,她其实并没有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尤其是她少女时代远离繁华的长安,到了数千里外荒凉的西域,从此就在那里生活四十年,内心有着无限的孤独荒凉,唯一能够依靠的已经只有自己的丈夫松赞干布。


然而雄才大略的丈夫松赞干布在九年以后就离世,文成公主不仅独在异乡,还守寡足足31年。她没有儿女,失去了丈夫,大唐故土亦只能在梦中浮现,这种悲苦纵然穿越千年,依然是如此的清晰而又深沉。对此,你怎么看呢?你认为被嫁到西域的文成公主生活幸福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