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18”型舰舰/潜舰导弹是我军目前最先进的反舰导弹,它的出现使我军的反舰能力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
“鹰击–18”是一种大型反舰导弹,它使用固体火箭推进发动机+小型涡扇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这样的复合推进方式,“是亚音速助推起飞、超音速巡航、高超音速攻击的复合速度飞行,这样的飞行方式:即节省燃料使导弹的射程更远,又可以精准的实施“人在回路”跟踪/控制。
052D大型驱逐舰正在垂直发射“鹰击–18”反舰导弹,使我军的大型战舰不但反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还同时具备了对陆上目标打击能力!
“鹰击–18”弹长8米,要比052C大型驱逐舰使用的“鹰击–62导弹”略长一些,受舰体宽度的限制不能将发射器横向交叉布置在舰体上,只能是采用垂直发射器装弹,但导弹长度增加了,导弹的燃料也会增加一些,从目前的公开的数据来看“鹰击–18”的射程要可能超过400公里,要比另一型“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的300公里射程更远,射程更远会在就会在更远处打击敌舰,并且发射平台(战舰/潜艇)也就更加的安全。
“鹰击–18”的先进之处在于它的制导方式,它采用先进的复合制导方式,导弹在发射后先由舰载雷达进行50公里内“视距内制导”,当导弹飞出50公里后由于受地球曲面的的影响,雷达已经联系不上导弹了,被称作“视距外”,为了让导弹不偏离攻击线路和及时的了解到导弹的飞行状态,就需要有全球定位卫星和数据中继卫星对导弹的飞行线路进行纠偏,同时发射平台也能知道导弹状况,随时进行控制...经过了300多公里的飞行后,在距离敌舰50公里内导弹上的弹载雷达开始扫描海面,较精确确认敌舰的坐标方位,当距离敌舰20公里处导弹的光学瞄准器材开始跟踪/拍摄敌舰的轮廓,进行特征识别,再与弹载计算机的数据进行比对,最后确认是否是要打击的目标,确认对比完成最后攻击敌舰...这一整套制导和跟踪必须要有非常先进的卫星制导/通讯中继和导弹自身的先进性才能完成!
早年间欧美国家反舰导弹的品种很少,不是说不能研制,就是因为导弹在“视距外”(50公里外)受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没法进行跟踪/控制,不知道导弹的状况,也就不可能知晓导弹是否偏离目标、能否击中目标,与其在“视距外”什么都不知道不如暂时不研制它,等到技术水平进步之后再研制也不迟...所以,全世界的反舰导弹本身性能是差不多的,要想更精准的打击到军舰就需要有庞大的外围装备配合才行,而现在是谁的装备体系化越完整、越细化就越能在海战当中获胜。
鹰击–18导弹垂直发射到最后击中靶舰,它有300公斤的战斗部,5000吨级别的战舰被击中一枚就会沉没。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海战都是视距外对敌舰远程实施打击,因为21世纪的新型战舰都有严密的防空体系!基本上构成“远中近”三层防空圈,如果是航母编队,它舰载机防空/对海的巡逻半径距离都超过400公里,舰载机有这样远的飞行距离,就必须在它的巡逻圈之外发射导弹,才行…否则反舰导弹发射平台自己都是不安全的!
“鹰击–18B”潜舰导弹CG图。
有鉴于水面舰艇的防御能力的大大加强,“鹰击–18”反舰导弹要有较高的通用化才行,这就需要将它配置给潜艇进行水下发射,潜艇在水下很难被发现,因为在半径300公里的环形广大区域内,水面舰艇和舰载反潜机乃至航母编队配置的核潜艇要想发现一艘接近敌方潜艇,无异于大海捞针!
超音速反舰导弹,由于末端采用所谓的“蛇形机动”,是很难拦截的。
所以,只要有一艘携带远程巡航导弹的潜艇理论上都会对航母战斗群构成重大威胁,但仅有潜艇发射远程超音速巡航导弹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水面舰艇也配置远程超音速巡航导弹,这样才能形成多方位的梯次威慑和打击效果,“鹰击–18”导弹发展出舰舰/潜舰多种型号也是这个目的。
总之,“鹰击–18”反舰导弹是我国军事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它将来还会发展出隐形型号,飞行速度快还难以被发现,将会对海面和陆地目标构成更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