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米东区的花儿演出
天上的龙多着不治水
地下的清泉们满了
阳世上人多着比不上你
你把我的三魂缆了
新疆网讯(记者 李卫疆)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的乡间小路上,傍晚偶尔能听见干完地里的活儿收工回家的男人们“嚎”一嗓子“花儿”。如今,新疆花儿中的“山曲儿”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新疆花儿,不一样的花儿
山曲儿基本上属于“河煌花儿”流派,多采用“河州大会”、“白牡丹令”、“孕马儿令”、“大眼睛令”等。词分两种,一种是“头角齐式”,民间称做“齐头齐尾”式,即每首四句,每句字数较整齐;一种是“折断腰式”,每首五句或六句,其中有四个长句,插一两个短句。
而这“花儿”中表达的爱情主题,多带着浓浓的伤感,离别的伤、移情的伤、苦恋的伤、相思的伤,都化进优美高亢的曲调之中,这些“伤”让爱情变得更为深刻和感人。爱情,到了另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爱情不再仅仅是美好的憧憬,也不仅仅是执著的向往,而是一种情感的沉淀与反思,似乎只有刻骨铭心的伤痛才能烘托出真挚爱情的珍贵。
2008年6月7日,新疆花儿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花儿,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娴熟的表演技巧,成为“中国花儿大家族”中一朵亮丽的花朵。
如今在新疆,已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和乌鲁木齐三地成为新疆花儿的传承地。
“花儿”传承:中国西部的“精气神儿”
花儿(又称少年、话儿、山曲、山花儿、干花儿、野曲等等)是以甘肃、宁夏、青海为中心,在陕西西北部、新疆、内蒙西部、四川北部和西亚吉尔吉斯等地区汉、回、撒拉、东乡、保安、裕固、土、藏、东干等民族中,广泛传播发展的一种高腔山歌。在各种场合演唱花儿时,都习惯“以花喻人,以花状物,以花抒情、以花叙事”,男方习惯称女方为“好花儿”,女方称男方为“俊少年”这种对人的亲切昵称,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歌种名称与有机组成部分统称为“花儿”或“少年”。
根据明代辞官回故里的临洮人吴镇记述说花儿是陇山地区和古洮岷二州使用“风搅雪”式方言的山歌野曲。
我们所熟悉的新疆花儿,是以河湟花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种花儿的歌词常见的是前两句比兴,后两句写意,前后两句用相同的句式和相同的曲调;单、双句结构各自相同,单句每句有四个停顿,但末顿只有一个字;双句每句有三个停顿,末顿必须是两个字。因原来多为对歌形式,常习惯于在两句间加上“阿哥的肉”、“尕妹子听呀”等称谓性的短衬句(或用重复性短句及实词代替),因而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格式,即被称为“两头齐”式的四句型或“两担水”式的六句型花儿。
通常花儿演唱都是在山野田间,你可以扯开嗓子任意吼几句,遇到熟悉的,也可以相互对歌。空旷壮美的大自然解脱了一切束缚,这种自由放任、自娱自乐的演唱方式一直传承到现代。
新疆花儿吸收了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音乐元素,除常见的征、商、羽调式外,还采用了较为完整的小调式及调式交替手法。与关内“花儿”相比,新疆花儿装饰音少,多为规范的2/4节拍,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今天的花儿:一样的名字,不一样的调子
近年来,新疆的花儿立足于“创新与传承”双管齐下,花儿虽然还是一样的名字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在乌鲁木齐的米东区和巴州焉耆县的永宁镇,传统的花儿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合到舞台表演当中,为这种“山野民歌”提档升级,花儿演唱也在不断进行创新。
米东区的花儿在保留了传统花儿注重韵脚、比兴手法和四句韵的同时,还借鉴了现代陕西和甘肃民歌唱腔中的长韵,听起来更有层次感。焉耆永宁镇的花儿唱法中有了更多鲜明的、欢快的节奏,同时也引入了一些维吾尔族民歌的技巧,产生了更有表现力的舞台表演风格。
在创新的过程中,借鉴新疆其他民族民歌表演风格的同时,花儿也开始融入到通俗歌曲的大家庭当中。如今知名的“网红歌曲”《法图麦》不仅有着传统花儿的韵脚和用词,同时使用了维吾尔族民歌中独特的7/8拍节奏和哈萨克民歌中欢快、恢谐的表演风格,这使得新疆的花儿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新疆花儿,虽然还是那个熟悉的名字,却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味道,有了层次更丰富、更接地气的“调子”。
新疆的花儿,在新疆人的努力下,在多元文化的滋润下,必然还会开出更璀璨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