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少年曾“保卫大武汉”,儿童剧《孩子剧团》9月首演
8月31日下午,大型原创儿童剧《孩子剧团》在中南剧场进行彩排。 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31日讯 1938年,中国第一支少年抗日戏剧团体“孩子剧团”从上海来到武汉,成为“诞生在抗日战争血泊中的一朵奇花”。9月9日,由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武汉长春街小学联合打造的红色题材大型原创儿童剧《孩子剧团》将在武汉琴台大剧院首演,一群小学生将演绎80余年前“同龄人”的英雄历史。
一段应当被铭记的武汉历史
以艺术抗战,孩子汇入“保卫大武汉”洪流
《孩子剧团》由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和武汉长春街小学共同创作。 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孩子剧团‘兴于上海,壮于武汉,归于延安’,在武汉,他们学习、成长,活跃在‘保卫大武汉’的最前线。”如同编剧叶爱霞所说,1937年底,“孩子剧团”从上海出发,这群年龄最小只有9岁、最大19岁的少年,一路走一路演,边走边壮大,长途跋涉3个月抵达武汉,并参与了“七七献金”“万人大合唱”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保卫大武汉”。
儿童剧《孩子剧团》就截取了孩子剧团从上海转移到武汉,在“武汉会战”前后所经历的故事。该剧导演、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冷佳华透露,《孩子剧团》以现代孩子的歌咏为引,以剧中人物的日记为线,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歌舞并存,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铺陈开来。
主创团队筹备三年,大量阅读历史资料、团员回忆录等,并前往海南等地寻访团员。“我们将当年这些孩子的真实经历、故事细节都融入到剧里。”在主创看来,这不仅是孩子剧团的历史,也是武汉这座城市的珍贵历史。“这是属于武汉的抗战精神,也是武汉的英雄底色。”
一堂生动的青少年思政课
没有当年的少年,哪来今天的少年
《孩子剧团》将于9月9日在琴台大剧院正式与观众见面。 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童年应当是明亮的、快乐的、幸福的。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当战争来临,孩子们也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但他们小小的身体迸发出了大大的能量,已经有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所以他们走上街头发传单、演活报剧,用自己的表演当武器,去宣传、去鼓舞,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越了解“孩子剧团”的历史,冷佳华就越被这些孩子打动。
于是,剧组在长春街小学层层选拔出一批学生,演绎80余年前的“同龄人”。编剧叶爱霞说道:“没有当年的少年,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少年。来自同龄人的真实历史,会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最大的感染力。”
长期致力于儿童剧创作,冷佳华还希望孩子们从中感悟到更多。“剧中的孩子剧团团员们,直面生离死别,生活在饥饿与战火中,但他们始终勇敢、乐观、坚强,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放弃生命。希望孩子们能从中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对未来的坚持。”
一次跨越80余年的少年对话
每当排练遇挫,小演员就想起孩子剧团的顽强
《孩子剧团》是以中国第一支少年抗日戏剧团体——孩子剧团为故事原型的红色题材儿童剧目。 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孩子剧团》中不仅有著名演员周锦堂,以及武汉人艺的优秀演员,还有来自长春街小学的45名学生、8位老师。虽然都是二至五年级的小学生,小演员们对孩子剧团的历史却并不陌生,全国唯一的“孩子剧团博物馆”就在长春街小学。
剧中,孩子剧团小团员小海从一名性格倔强、做事莽撞的“小刺头”成长为坚强勇敢的革命小战士,其扮演者王若灵是长春街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剧中她女扮男装。为了诠释好这个角色,她除了熟读剧本,还观看多部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经过近两个月的排练,她说:“孩子剧团的成员们都很勇敢,面对敌人永不退缩,他们为了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准备工作到热身,导演全程悉心指导,有时要排到晚上十点多,小团员丁尚德的扮演者方宬博向记者讲述了一天的排练日程,“排练的过程很辛苦,但是我一想到孩子剧团救国、革命、创造的精神,我就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虽然我没有演戏的基础,但是我是用真情实感来演绎这个角色。”小团员黄豆豆的扮演者赵欣悦今年才8岁,是剧组里最年幼的一个,她开心地说道:“我希望每天都排练,拿出最好的状态,让更多人了解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排练现场。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 供图
(长江日报记者万旭明 范雅琴 通讯员蒋艳丽)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