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河西走廊,你能看到什么?

2019-10-19   聚焦汕尾百德

作者:猫斯图 制图:孙绿

如果要在中国西部找到一条历史意义最大的通道,河西走廊一定会入选。

这条由祁连山和蒙古高原包夹形成的走廊,连通着黄河流域和西域,历代都是中央帝国、北方游牧帝国和西域势力争夺的焦点。谁控制了河西走廊,就能握住另两个竞争对手的命脉,在东亚大陆西部的地缘竞争中占据主动。

就在长安与哈密之间

一头连着西域,一头连着关中


从汉到唐,再到明清,试图走通河西走廊的官员、军队、商人无数。他们个个肩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可一旦走进河西走廊,他们也同样会折服于这里的雄奇壮美,把自己变成河西历史的一部分。

祁连山下(图片@图虫·创意)


这条伟大的走廊里,究竟有什么?

河西为何有走廊

河西走廊从地质上看,其实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片山前盆地。在它南缘的高原边界山脉,则是绵延上千公里,曾在历史和边塞文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祁连山。这座绵长的山脉几乎确定了河西走廊的走向,也同时滋养着这片本应荒芜的土地,让它在大漠风沙的影响下仍然能维持交通要道的功能。

青藏高原的水源向东流淌形成黄河

向北流淌则养育了一个个甘肃绿洲,连缀成一条河西走廊


与祁连山相比,河西走廊北侧的龙首山、黎山的作用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祁连山的诞生,源自地质时代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猛烈撞击。这次撞击催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同时也将能量向碰撞核心区的周边传递,在脆弱的板块上,催生出了一系列的衍生山脉。奇丽的横断山脉是如此,祁连山脉也是如此。

印度板块的撞击不光创造了第一阶梯

还创造了第二阶梯以及三级阶梯的格局


作为喜马拉雅的副产品,祁连山山峰的平均海拔也不低,基本在4000~5500米之间。高大的山体也拦截了从西风带带来的最后一丝水汽。由于气温随海拔升高不断减低,水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体上空,会以降雪的形式落地,这让祁连山沿线处处冰川雪峰,共计3000多处。

甘肃,不是干肃

(图片@图虫·创意)


积雪不仅提供了美景和信仰,更能够在一年时间里提供延续不断的供水,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最重要的自然基础。

发源于祁连山融雪的河流,最终在山前的盆地里汇成了三支重要的水系。

祁连山隔开了两个世界

祁连山向北的几个主要水系,诞生了著名的河西四郡


在东侧的是石羊河水系,古浪河、黄羊河、东大河、西大河等河流汇入其中,构成了武威和金昌的城市基础。石羊河继续向北流淌,还滋养了古城民勤的人民。

流淌过甘肃大地的石羊河灌溉着周边无数农田

之后还要继续向北流向民勤(现在是直接进水库)

(图像来自google map)


在中部的是黑河水系,共有九条支流,大河蜿蜒向西北流去,最后消失在蒙古高原的沙漠中。紧邻祁连山,为汉朝张开帝国之腋的张掖和名城酒泉、嘉峪关,便是这条河流域上的重镇。

古代城关要隘除了考虑据险而守

还必须尽量靠近天然水源,嘉峪关如此,阳关也如此

(甘肃-嘉峪关。图片@图虫·创意)


继续向西,疏勒河和党河等养育了瓜州、敦煌等绿洲,玉门关、阳关就在党河以西,这里也是现在河西走廊的西端。这些河流还曾经向西继续流淌至罗布泊,河西走廊可以借此向西延伸相当远的距离。

荒漠中无言的玉门关,再向西就是罗布泊了

(阳关只剩烽燧遗址了)

(甘肃-玉门关,图片@图虫·创意)


将祁连山以北这些蜿蜒的内流河绿洲相连,我们就得到了一条水源补给点之间距离不断太远,且地势平坦适合陆路移动的大道。它东起古浪峡口,西到甘疆边界的库木塔格沙漠,将古代帝国政治中心关中与西域诸国东西横贯。

这便是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生与死

对河西走廊的大规模开发,始自汉朝。在派遣卫青、霍去病等人将匈奴逐出走廊之后,汉武帝下令在河西走廊上筑城,并兴修水利,将祁连山送来的河流变成农耕民族可以利用的水源。著名的张掖的千金渠,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发的,是河西四郡大开发中的一部分。

甘肃敦煌河仓城遗址(始建于西汉)

(图片@图虫·创意)


为了让河西四郡在帝国版图中更加稳固,汉帝国还启动了对当地游牧民族的定居化工作,用免税和刑罚的胡萝卜大棒政策将游牧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

西汉入主和河西和西域

带入了郡县、农耕、诸城等诸多定居农业社会的习惯

长城(简易的)甚至向西一直修到了今天的新疆

(甘肃敦煌汉长城,图片@图虫·创意)


这件事一直到汉帝国崩溃的魏晋时期也仍然在继续。比如在魏明帝曹睿在位时,凉州刺史徐邈就“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使得“家家丰足,仓库盈溢”。晋末天下大乱,中原大族除南下以外,也有进入西北避难的,河西人口和实力大增,水利开发也不断加码。

以长期的农业建设和军屯移民作为基础

加上中原动乱人口外迁

成就了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在南北朝时期的繁荣

(图片@图虫·创意)


可见人类对河西水资源的开发在唐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河西走廊不再只有商业通道和游牧业,农业也成为了这里的生产方式之一。

混合经济是这里的常态

作为牧场仍然是非常优越的

(甘肃祁连山下-山丹军马场,图片@图虫·创意)


但过于密集的人类活动,也让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从三大水系里不断获取农业资源的古人可能没有想到,在丰饶背后等待着他们的,将会是土地的荒芜和农业的收缩,最终的结果,则是居民外迁、文明消失。

阳关烽燧,几乎要消失在风沙中了

(图片@图虫·创意)


在今天的河西地区,人们一共找到了200多座形态各异、朝代不同的荒废古城。其中有80座位于曾经是绿洲,但如今已经沙漠化的地区,而且往往位于河流的下游。这足以说明河流中上游的水资源开发对下游水利的破坏作用。

上千岁的破城子,记得多少故事

(图片@图虫·创意)


但河西走廊仍然存在,当年的河西四郡也已经进化成了甘肃省中西部的一连串城市,始终欢迎对河西世界有好奇心的人去追索、去探秘。

注: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