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奔!遇难母亲奋力托举孩子的姿势让我想起这则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要记得我爱你!

2021-07-23     端木婉清

原标题:泪奔!遇难母亲奋力托举孩子的姿势让我想起这则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要记得我爱你!

端木婉清,专注女性成长

愿在这里能够找到一份属于你的温暖和治愈

作者:玉米婶

婉清说,错过上篇文章的亲爱们,可点击蓝色标题《 死亡12人,郑州特大暴雨,他们的朋友圈我不敢看…… 》继续阅读。

昨天看到微博上 “三个月大婴儿被埋废墟一天一夜获救”的热搜时,特别震撼,当时就在想孩子能坚持这么久,应该是妈妈在用尽全力保护着。

后来,在新闻上看到救援者分析孩子之所以安然无恙,应该是妈妈将她送到了安全地带,而孩子妈妈的情况却十分不乐观。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新闻时,真的哭了,于是写了一篇《三个月大婴儿被埋废墟一夜获救,那声啼哭,泪满眼》文章发出去后,我和读者们都在关注着孩子妈妈的信息,期待传来妈妈平安获救的信息。

很遗憾,孩子的妈妈还是不幸遇难了。

截图来自央视新闻

看到这句“妈妈在最后一刻把孩子托起来抛到了安全地带”时,又一次泪满眼。

据救援队队长所说,他们在废墟里找到这位妈妈时,虽已经身亡,但她的双手还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截图来自封面新闻

泪目!这就是最平凡,最伟大,最无声,又最有力量的母爱。

如果可以,妈妈一定一定不愿意缺席孩子成长的每一刻,想扶着孩子踏出她人生的第一步;想听孩子第一声叫“妈妈”;想亲自送孩子入学堂....

这些简单又普通的愿望,却成了这位妈妈永远的遗憾。

正如微博留言点赞最高所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给了你两次生命的妈妈。

孩子,带着妈妈的牵挂,有妈妈的庇佑,往后余生,你一定会平安顺遂,健康成长!

看到这个新闻时,我第一时间就想起汶川地震那位用身体呵护着孩子的伟大母亲。

13年前,汶川大地震时,救援队员在一处民宅搜救时,发现一位双膝跪地的年轻女子,她的姿势有点奇怪,像古人在行跪拜礼,救援人员跟她打招呼,她也没有回应。

救援队长觉得有些蹊跷,就把手伸进女子被压得变形的身躯底下摸索,过了一会,他激动得大喊:“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救援队员小心翼翼把压在她身上的废墟清理开,发现她身下有个大约三个月左右的婴儿,孩子正躺在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安安静静地入睡。

救援医生在给孩子检查身体时,发现襁褓里有一部手机和一条编辑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简短的一句话,让现场所有人泪目,让无数的网友感动得泣不成声。

这是无法找到言语来形容的伟大母爱,灾难来临时,妈妈用尽全力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弱小的身躯抗下一切伤痛。

妈妈给了孩子二次生命,孩子却再也没有了妈妈。

同样是汶川大地震时,在都江堰一座废墟里,救援队伍发现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 妈妈低着头,上衣掀起,

已经失去了呼吸, 但她怀里的婴儿还在 吮吸着已故母亲的乳头。

在妈妈的守护下,婴儿毫发无损,这场大地震仿佛从未来过。

当救援队员把孩子从母亲乳房中拉开时,他一下开始大哭。

孩子的这一声啼哭,同样让现场人泪满眼,想必一定是母亲在垂死边缘,用尽全力把最后一滴母乳给了孩子,把活的希望给了孩子。

妈妈给了孩子二次生命,孩子却再也没有了妈妈。

还记得去年疫情爆发时期,29岁的医生夏思思因救治病人感染新冠,不幸离世,她两岁的儿子却一直在家等妈妈:

门铃响了,他会喊妈妈;电话来了,他会喊妈妈;

他在等妈妈的拥抱,那是最温暖的怀抱;

他在等妈妈的亲吻,那是最香甜的味道;

他在等妈妈讲故事,那是最柔美的声音;

他在等、在盼、在呼唤……

可妈妈却再也不能应答,妈妈再也回不来了。

但是,他还是会坐在家门口乖乖等妈妈。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妈妈就是一切;

妈妈在,家就在,大风大雨都不怕;

妈妈没,家就连根拔起了,从此风吹雨打。

家,不再是家。

愿灾难早点过去,愿天下的妈妈都能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时刻,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

愿孩子的每一次呼唤“妈”,都能听到应答:“妈在”!

“妈在”,是全世界最让人心安的两个字。

作者简介

玉米婶:一个热爱生活的中年美少女,俩男孩的家庭主妇,主业带娃,副业写文,爱好啃瓜。一支笔记录烟火婚姻,摸索婆媳相处,探讨育儿心得。

——遇见你,

本身就是缘——

婉清今日荐读

广东十块钱引发的血案:为什么“幸福”的人大多很谦卑?

端木婉清,十点读书邀约作者,你的情感闺蜜,一个热爱生活且率真的女子,信奉说真诚的话,做善良的事,一支笔写尽生活百态,一颗心倾尽所有,去生活。个人微信公号:端木婉清 ID:ziqingting19,已出版畅销书《懂,是尘世最美的情话》。配图来源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79144162_683828-sh.html

除夕小记

202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