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伴君如伴虎,为何清朝的宫女不愿意离开皇宫?

2021-06-16   勇哥读史

原标题:都说伴君如伴虎,为何清朝的宫女不愿意离开皇宫?

唐朝诗人元稹写过一首五言绝句《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朝宫女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唐玄宗都死去几十年了,他身边的宫女还在闲谈唐玄宗的八卦过日子。

俗话说:“深宫如海。”在古代绝大多数朝代,宫女进宫后,就得一辈子呆在皇宫里,不允许离开。甚至到了年老力衰之后,她们依然不能回家,会被安排到皇家寺庙、道观里,在青灯古佛里了此余生。

相对而言,清朝的做法较为人性化,允许宫女到了一定年龄后,离开皇宫,回归民间。“康熙十六年奏准,凡宫女三十以上者,遣出,令其父母择配,续选年幼女子充补。雍正元年奉旨,宫女年二十五,令其出宫。”这是说,康熙皇帝规定宫女满30岁可以出宫,雍正皇帝则将出宫年龄提前到25岁。

后来,雍正皇帝又规定:“凡进宫女子过五年者,具蒙圣恩令其出宫聘嫁。”宫女只要服役满5年,就可以出宫了,不必非要等到25岁。

乾隆皇帝继位后,亲自批准出台了一本《钦定宫中现行则例》,里面明文规定:“凡各宫女子俱二十五岁俱令出宫。”此后,宫女年满25岁出宫,就成为一条定例。

清朝另外一个比较人性化的地方是,当宫女出宫时,会根据她在宫中服役时间的长短,赏给一定数额的银两。赏银的标准是:服役超过15年者,赏银30两;服役在10—15年之间者,赏银20两;服役不到10年者,赏银10两。这相当于朝廷发放给她们的安家费。

由于宫女大多数是在13—15岁之间进宫,所以她们大多数服役时间在10—15年之间,能够拿到20两银子的安家费。这笔钱看起来不多,却可以供一个中等家庭一年开支。

此外,如果宫女举止笨拙,适应不了宫里的生活,也会被打发出宫。

咸丰年间一份档案《奏为寿康宫寿中宫交出因笨女子情形事》记载:“寿中宫交出女子一名四妞,年十四岁,于本年二月十六日进宫,在琳贵太妃位下当差,亦因学习针黹无效,是以交出,未受过责打,实系因笨交出。”这名叫四妞的宫女,年方14岁,自1839年2月16日进宫,在道光皇帝的庄顺皇贵妃(琳贵太妃)手下做事当差,因为过于笨拙,做不了宫里的针线活儿,被敬事房交到内务府,打发出宫了。

不过,虽然宫女有很多渠道可以出宫,但她们却不愿意离开皇宫。当她们到了25岁后,就会千方百计讨好服侍的主子,允许自己留在主子身边。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她们已经适应了皇宫里的生活,如果出了宫,就不得不重新适应外面的世界。这等于是25岁之前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全部都丢掉了,一切从头到来。

更何况,在清朝时期,一个女子到了25岁,基本上属于大龄“剩女”。25岁的宫女想要找到同年龄的男子为丈夫,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就算结婚,多半也是给别人做妾的。宫女见过富贵场面的,自然不愿意低头做人。与其这样,还不如留在皇宫里呢。

另一方面,宫女虽然在宫里地位很低,受到各种规矩的限制,动辄被打骂,但好歹有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膳食、衣服、胭脂水粉等都由内务府免费提供。她们每月还能领到一笔宫份(俸禄)。根据服役的年限,宫女的宫份为3—7两银子。此外,逢年过节,宫里会发放一笔赏银。把主子服侍高兴了,主子也会打赏财物。这些都是宫女的收入,全部加在一起,不算少了。

宫女在皇宫内生活,又不能随意出宫,没有额外开支,将这些收入积蓄起来,寄回家里,就足够一家大小生活了。因此,在清朝时,家里有一位在皇宫里当差的宫女,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

另外,外面的世界并不精彩。清朝时期,大多数时候社会并不太平。不是遇到各种天灾,就是碰到兵荒马乱。普通老百姓家庭,缺乏抵御自然灾害和兵荒马乱的能力,搞不好就会面临着家破人亡的惨景。当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父母往往会忍痛卖掉女儿,度过难关。至于女儿的命运会怎么样,那就只有天晓得。

所以,宫女老老实实地呆在皇宫里面,过着岁月静好的日子,难道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