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歧视,但哪个正经女人会得妇科病啊!”

2022-05-30   窈窕妈妈

原标题:“我不是歧视,但哪个正经女人会得妇科病啊!”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近日,妇炎洁某款产品因为广告太恶俗被骂上微博热搜,看后我觉得一点也不冤。

有多恶俗呢?

直接看图。

一边赚女性的钱,一边骂女性“脏”,还有比这更双标的吗?

通过制造焦虑和羞耻感,鼓动女性购买产品取悦男人,如此明目张胆地冒犯,连《中国妇女报》都看不下去公开指责:

难以想象,在 2022 年的今天、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还有人拿女性的身体做如此不堪的营销。

我看了下,这款产品的销量还不低。

事情发酵后,妇炎洁连夜道歉,并把产品下架。

然而妇炎洁的问题,哪里只是广告恶俗这么简单?

在了解相关医学、生理知识后才知道,“洗洗更健康”这句从小萦绕在我们耳边的广告语,害了多少女孩子。

可悲的是,性教育缺乏,对阴道认识不够,导致女孩受伤害的事仍在发生。

我们不该视而不见,是时候让女孩们正确认识阴道了。

今天这篇文章,写给所有妈妈和所有女孩。

话剧《阴道之道》中说——

医生说它像隧道,是每个人来到这世界前的必经之路;

画家说它像花朵,是黑暗中盛开的美。

然而大多数时候,它躲在耻感中沉默。

即便存在于地球上半数人体内,却是“文明社会”的违禁词。

多数时候,谈起它,就意味着性,意味着羞耻。

然而,它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器官:

除了生殖功能,阴道是保护女性健康重要的重要屏障;

大阴唇,阴道瓣、宫颈内的免疫细胞形成3道防线,避免外界细菌入侵;

阴道的菌群,不仅能维持正常酸性环境,还有自净功能。

阴道,一直以来,承受的误解太多了。

不少女孩认为,私处颜色深是因为性生活多,柳叶形的外阴才完美……

因为缺乏性教育,误认为私处“畸形”而选择整形、美白的人不在少数。

她们不知道,外阴色素沉积与基因、雌激素有关。盲目做外阴的漂红处理,会导致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她们不知道,阴唇千人千样,就连左右不对称也很正常,根本不是广告里宣传的柳叶型。

为了追求所谓的“柳叶形”盲目手术,反而会带来血肿、瘢痕、感染等后遗症。

……

从小到大,没人告诉她们,她们的阴道其实很正常

一些女孩选择割掉大阴唇,让阴部更好看。

甚至有妈妈在网上问“我11岁女儿外阴特别难看,怎么办啊”。

这种“美观”,真的有必要吗?

在英国,有一家只开了2年的阴道博物馆。

在这里,女性的生殖器被大大方方展示。不少人才知道,原来每个人的外阴形状不尽相同。

一位雕塑艺术家历时5年,清晰地展示了400多名志愿者外阴的形态——它们是千姿百态、各有特色的。

为了所谓的“好看”或“男性的眼光”去做手术,伤害自己的身体,真的不值得。

让女孩对身体感到自信,要从性教育开始。

然而,太多家长谈“性”色变。

性教育被举报到停课,相关书籍被举报“涉黄”,屡见不鲜。

一句“长大了你就懂了”,导致大部分孩子没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阴道科普就更是奢侈了。

知识的匮乏,让相当一部分女孩不知道正确清洗方式,觉得阴道炎是“不干净”的人才会得。

事实上,任何年龄段的女性都有可能患上阴道炎(清洁不到位、过度清洁、免疫力降低、分娩或流产等原因)无需对她们“荡妇羞辱”。

表姐是妇科医生,她见过女宝宝患阴道炎,也见过因为无知在外阴涂增白剂、漂白粉导致感染的中学生。

她说,很多女孩不知道阴道内部不需要清洁,也不知道外阴只需每天用清水冲洗,而不要用任何洗液

因为阴道羞耻,连月经也成了敏感词。

张晴是某县小学的老师,班上大部分女孩都已经来了月经,但女生请假的理由总是肚子不舒服,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来了月经。

月经羞耻,在大城市中也普遍存在。

一个教师朋友说,她班上,几乎所有女孩第一次来大姨妈都很慌张,甚至有人误以为自己得病了。

对月经闭口不谈,而是用“那个”、“大姨妈”代替,这种情况太过普遍,以至于说“月经”的同学反而会被视为“异类”,遭受嘲笑和戏谑。

不仅是我国,“月经羞耻”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

曾有人统计,在全世界,月经有4000多种替代名称。

“艰难的一周”、“女孩时间”……光看字面意思,很难猜出在说月经。

月经两个字不能光明正大说出口,经血也被认为是不干净的污秽之物

很多人都没发现,几乎所有的卫生巾广告,都用蓝色的液体来替代经血。

为了“看起来干净”,他们宁愿隐藏真相。

其实,经血可以是下面任意一种颜色。

在智利,艺术家Carinaúbeda将被经血染红的床单做成装置艺术,希望所有女孩都能明白,月经就像擦伤流血一样平常,这并不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条私信,一个女孩问:用卫生棉条会不会破坏处女膜,特别担心以后不能给男友完整的身体。

她能鼓起勇气问我,想必也是一个勇敢的女孩。

但我还是觉得心疼,像她这样觉得把处女膜和贞洁挂钩的姑娘并不在少数。

本质上,处女膜是物化女性的产物。

想必不少人都听过这种论调:没有处女膜便成了二手货,不再珍贵。

仿佛流血,才是处女膜的意义。

男人存在“处女情结”或许可以归结于他们对自己不自信、强烈的自尊心、以及对处女膜的认知匮乏。

但是,女性也认为“没有处女膜不“完整””实在没必要。

处女膜是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它,不该由男性定义

打破男性凝视,消除恐慌和焦虑的前提是了解它。

其实,它并不神秘。

所谓的“处女膜”其实叫“阴道口粘膜皱襞”,是阴道外口中心有孔的薄膜,孔的样式多种多样:单孔、双孔、十字孔、筛状,甚至无孔。

这层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薄,因为比较脆弱,劈叉、跳高、骑车等,稍微不注意就破了。

古代女性十三四岁就结婚了,这个年龄段处女膜较厚,流血是很正常的,所以这层孔能成为判定处女的标准。

如今,性行为都在成年以后,只要方法得当,大部分女性第一次发生性关系时不会出血,但几百上千年前处女判定标准,却固执地延续到现在

张守玲是一名整形医生,她回忆这些年做“处女膜修补术”的人越来越多。

她们中,有女性自己来的,也有男友陪着来的……

印象最深的是结婚多年的丈夫带着妻子来修补处女膜,他说:妻子不是处女,他过不了心里那个坎,希望能通过手术“圆梦”。

“他压根从骨子里就没瞧得上你,怎么能给你很好的幸福?”张守玲心里这么想,但也只能尊重夫妻俩的意愿做了手术。

“女人的初夜”被男人定义,这真的很荒唐。

打破这种观念,需要从下一代的性教育上入手。

然而,大多数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被告诉,第一次不流血很正常。家长也不会告诉男孩,用是否流血判定处女本是伪命题。

大方谈性是羞耻的,更何况是谈论阴道和处女膜呢?

不少家长对性教育讳莫如深,无形中抹杀了孩子了解自己身体的权利。

这方面,或许可以向一位网友的妈妈学习。

直到现在,她都感谢母亲普及性教育,让她勇敢接纳并欣赏自己的身体。

“我很小的时候,我无意中看见她“流血了”,我问她“你下面怎么流血了?”她特别淡定地告诉我这是月经,每个女孩子都会有的,还告诉我经期要用卫生巾。

几年后,这些知识就在我初潮的时候派上了用场,而我不需要惊慌失措地以为自己“快死了””

因为从小接受的性教育,她从不因为自己的身体感受到委屈和羞耻。

告诉孩子:阴道是隐私但并不羞耻,正确认识它,是保护自己、拒绝月经羞耻的第一步。

一个明媚自信、不被糟粕观念侵蚀的女孩,人生注定是昂扬的。

傅园慧接受采访时大方表示“来例假了,没发挥好”,打破了体育赛场不谈月经的“默契”。

你看,击碎妖魔化禁忌,并不难。

请大家多多转发,希望更多女孩了解自己的身体。

在遭遇来自男性审判的时候,勇敢反击,清醒爱自己

参考资料:

果壳 《再造“处女”:有关处女膜修复手术的是与非》

三联生活周刊:消除“月经羞耻”,一群高中生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