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地铁君为大家介绍了有轨电车蓉2号线“黑科技”——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的牵引冷却单元启动装置,该装置投用后,有效节约了作业时间及人工劳动,为有轨电车车辆高效优质运维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这项“黑科技”是如何诞生的?今天,地铁君就走进它的“诞生地”——成都轨道集团下属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公司郫温定修段,探究“黑科技”背后的故事。
“小盒子”里的“大能量”
来到郫温定修段,检修车间里,一辆辆有轨电车正在接受检修。在这里,地铁君终于见到了牵引冷却单元启动装置的“真身”。
从外型看,它是一个小小的机箱,整套装置重量20斤左右。那么,这个“小盒子”到底有什么作用?
牵引冷却单元启动装置
众所周知,家用轿车发动机启动后,会制造热量,及时的冷却将有利于发动机更好工作。有轨电车也是如此。
划重点!有轨电车的牵引电机冷却方式为水冷,需配置两个牵引冷却单元,在日常检修工作中,进行压力损失测试,来确保液压管路压力正常,运作有序有效。
该装置研发成员之一、有轨电车蓉2号线车辆专业工程师岳鹏宇介绍,未采用该装置前,需为车辆通电后才能进行牵引水冷单元测试,且由3名工作人员协同登顶作业,耗时30分钟左右,并面临高压接触电风险。现在无需全车通电,用该装置外接到牵引冷却单元单独供电就能进行检测,既省时省力,又极大地降低了作业人员登顶作业、接触高压触电的风险。
“高压电”下的研发人
“我们在检维修时,做设备测试,发现这项工作需要几人协同工作,耗时较长,操作起来效率不高,且高压作业有一定危险性,便萌生了发明类似于测试仪的东西,来简化操作,节约时间,提升安全性。”
该项目研发牵头人、有轨电车检修车间的车间副主任严国希介绍说,自2019年有轨电车蓉2号线全线开通以来,该团队不断结合检维修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尝试从设备优化升级上,来提升设备稳定性,提高运营安全性。
牵引冷却单元启动装置研发团队
当时,他们就找到了现场的负责人顾鹏,试着将想法付诸实践。理论研究、样品试制、实物测试……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团队通过“以老带新,合力攻坚”的方式,攻克“牵引冷却单元启动装置”项目研发。
研发过程中,团队遇到过不少困难。严国希介绍,研发团队自主发明的装置,要接上原厂家的系统,才能共同产生作用,而一个最大的“拦路虎”便是接口问题,“怎么把设备和车辆设备连接上,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牵引冷却单元启动装置
这其中,少不了和设备厂家的沟通,因为只有了解每一个细节,才给出精准的控制。“由于设备是进口的,它的资料里包含了大量英文、代码。我们只能一次次通过邮件,与国外专家反复沟通。”
“团队核心人员有7人,大家一有时间,就会琢磨怎样在技术上做改进。”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想要攻克一个个难题、做好研发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于是,吃饭时、小憩时,团队成员抓住每分每秒,查资料,搞研发。
就这样,靠着一点点挤出来的时间,靠着不怕难、不服输的韧劲,团队一步步摸索、前进。终于在2021年7月,装置进入测试阶段,并在今年,获得国家专利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并顺利投入使用。
创新发明中的“维保初心”
研发过程中,团队遇到困难时,有没有想过放弃?
“从来没有!我们靠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碰撞,一步步达到小目标,推动事情顺利完成。”严国希说,“所有设备的检修,核心就是维护设备的稳定性,确保运营安全,这就是维保人的初心。”
多年来,正是秉持着这份初心,该团队创新推出多个小发明、小改造,用一个个妙思,守护市民安全出行。
牵引冷却单元启动装置研发团队
这其中,异物杆的改造,就有效地解决了有轨电车触网挂异物的麻烦。严国希介绍,前期,异物杆类似“镰刀”状,可将异物勾下来,但遇到异物缠绕情况,就会比较麻烦。于是,该团队不断改造,通过在异物杆上增加类似“小剪刀”的切割装置,有效解决异物缠绕问题。
除此之外,他们还完成了“便携式升降弓测试仪”“有轨电车电气连挂功能试验设备”等5项课题,创新技术提升维保质量,同步通过“师徒带教”“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创新创效、技能比武等方式,为车辆、供电、弱电、机电专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维保检修人才,持续为智慧维保注入力量。
牵引冷却单元启动装置研发团队
当前,成都轨道交通13条线路、558公里大线网铸起城市的通勤路。未来,成都地铁还将始终践行“人民地铁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坚持创新赋能智慧城轨建设,守正创新、接续奋斗,用更多便捷的“黑科技”,串联起市民乘客未来幸福美好生活,一起期待吧!
撰稿︱明娟
摄影、视频 | 邹继伟
编辑︱廖雪芝
责编︱陈晨
奋力守护烟火成都,他们为城市防疫安全站岗!
成都地铁半年“成绩单”出炉!
您有一份地铁防疫提醒,请查收!
精彩视频
为“黑科技”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