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教授有多牛?两弹元勋是他的学生,没他造不出原子弹

2023-12-19     张桃子

原标题:“乞丐”教授有多牛?两弹元勋是他的学生,没他造不出原子弹

1

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开国大典的前夜,为了修复意外损毁的阻断器,大典筹备处的专家们向街坊邻居们寻求帮助,希望从收音机、电子管中提取到需要的稀有金属。一位清华大学的老教授拿来了实验室仅存的一块铬。

电影中拿到铬的专家向老教授深深鞠了一躬,不仅是感谢老教授,还因为他知道这份铬对于实验室来说非常珍贵,老教授能拿出来是做了巨大的牺牲。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与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后科技无限进步不同,我国的科技水平落后了世界一大截,尤其是稀有金属这样的研究样本,科研人员即使“坐拥”整片中华大地,对地下深埋的稀有金属却是无计可施。

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国外购买,价格非常的高,所以每一份稀有金属都很珍贵。

在当时,科研人员有一个不成文的信念:稀有金属比命还珍贵。

1937年,长沙清华校区的校长梅贻琦在门口被一个乞丐拦住了。

蓬头垢面的乞丐手里抱着一个“酸菜坛子”,他热泪盈眶地喊梅贻琦:“梅校长”。

梅贻琦仔细观察了许久才认出这个人竟是自己的好友赵忠尧!

见到好友梅贻琦固然很开心,但他又很疑惑,赵忠尧之前一直在北平的清华大学任教,怎么会以乞丐的模样出现在长沙?

他紧紧握住好友的手,连声询问好友怎么会变成这样。

赵忠尧将脸上的泪擦干净,将手中的“酸菜坛子”递给梅贻琦,说了一个故事。

2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

当时赵忠尧正在参加实验室同事的婚礼,突然冲进来的军队让婚礼现场变得一团乱,他的耳边充斥着各种尖叫。在慌乱之中,他想起了一件事:

由于人都在婚礼现场,实验室此时并没有人,而在实验室里,有一份“镇室至宝”——50毫克镭。

这50毫克镭是赵忠尧在剑桥大学深造完回国时,他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送给他的离别礼。

回国后,赵忠尧就把这50毫克镭捐赠给了清华大学实验室。

镭是原子弹的材料之一,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弥足珍贵,决不能落入日军手中。

赵忠尧和同事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一路狂奔回清华,梁思成是去抢救那些珍贵的古建筑资料,赵忠尧则是将那50毫克镭小心存放在铅筒中,将它藏在衣服里带了出来。

北平已经不安全,镭的存放也马虎不得,赵忠尧想起了远在长沙的好友梅贻琦,他决定把镭托付给自己的好友。

为了防止被日军发现,赵忠尧不敢坐火车,只能步行。他把自己打扮成乞丐的样子,找了一个酸菜坛子将铅筒放了进去,上面铺上厚厚的酸菜,抱着坛子融入了难民大军中。

赵忠尧和难民一样吃着馒头野菜,随便找一块空地就能睡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走到长沙。

终于走到长沙清华校区门口的赵忠尧非常激动,但他因为几个月的磨难,灰头土脸的他被保安拦了下来,不让他进入校园。

赵忠尧的心头仿佛被泼了一盆凉水,正当他不知所措时,梅贻琦正好走了出来。

梅贻琦越听心中越觉得难受,他想拉着赵忠尧去医院做个全身检查。镭属于放射物,哪怕做了铅筒的防护,几个月过去,防护肯定有所减弱,这么长时间的辐射下对赵忠尧的身体肯定有所损伤。

赵忠尧却不愿意去,郑重地将酸菜坛子放在梅贻琦的手上,叮嘱他一定要保存好它,至于自己的身体检查,等他确认镭没有事情之后再说。

所幸的是,后来经过检查,赵忠尧的身体没有被放射性物质影响,他重新投入到了自己的物理学事业中去。

抗日战争结束后,赵忠尧获得了一次机会——前往美国比基尼岛观看美国原子弹实验。

3

当巨大的蘑菇云爆炸在自己眼前,与赵忠尧一起的其他国家代表纷纷赞叹美国科学技术的先进,赵忠尧自己却有了一个念头:

他想在中国的土地上也冉冉升起一朵蘑菇云。

这在当时的中国简直是天方夜谭,刚刚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中国又陷入了党派的斗争,千疮百孔的中国如何能拥有原子弹技术?

国内无法提供如此先进的技术,赵忠尧把目标瞄准了自己留学过的母校加州理工大学,他想借用大学的实验室研究原子弹技术。

赵忠尧在美留学时,就是物理界的名人,不少学者都非常尊敬他,他是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人,也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曾经擦肩而过。

所以当赵忠尧提出想在加州理工大学帮忙研究原子弹时,加州理工大学欣然同意。

在实验室中,赵忠尧将用于原子弹的粒子加速器完全拆解,表面上是帮助美国完善粒子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实际上他将参数偷偷记在脑中,一些加速器零件也被他收集起来,准备找个时机送回国。

从1946年到1949年,3年的时间里,赵忠尧攻克了粒子加速器的所有难关,私下也收集了不少粒子加速器的零件。

新中国成立后,他立刻找关系将零件送回国内。1950年,他与钱学森等科学家准备乘船返回中国。

然而在美国人眼里钱学森一个人顶5个师,赵忠尧在物理界的分量也举足轻重,这样的人怎么能放回中国呢?

和钱学森一样,赵忠尧也被美国扣了下来。

4

美国和日本的“糖衣炮弹”永远折辱不了一个爱国的中国人。

赵忠尧的心牵挂着祖国,4年前看到蘑菇云的那种心情他如今都记得,这不是多好的条件能让他动摇的。

谈判一次次的失败,美国的底线也一让再让,表示赵忠尧如果真的要回国,只能去台湾。

但赵忠尧仍旧不同意,他坚定地说:

“我只想回大陆。”

最终迫于国际各方面的压力,还有中国代表方的不断交涉,赵忠尧、钱学森这一批科学家还是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赵忠尧只做了两件事:

一是将自己在美国学到的原子弹技术统统用到我国原子弹事业上;

二是教育更多的学生,为中国的物理事业培养更多的新鲜血液。

赵忠尧从美国带回来的理论大大促进了中国粒子加速器的研究进程,原子弹得以在几年后成功爆炸,赵忠尧功不可没。

此外,他在教育事业上也是桃李满天下,不少顶级的物理学家都受到过他的谆谆教诲,杨振宁和李政道更是跟着他学习了很久。

然而,赵忠尧却无缘亲眼见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50年代末期赵忠尧离开了物理研究的一线。

十几年的时间里,赵忠尧仍旧保持对物理的高度热爱,直到1973年,已经71岁的他又回到了物理研究上。

当时中国成立了高能物理研究所,目的是为中国物理界输送更多的人才,赵忠尧担任了研究所的副所长。

培养人才这样的事并不能给赵忠尧带来很大的名气,相比之前那个享誉全球的中国科学家身份,无疑是会有巨大的落差。

但赵忠尧自己并不介意:

“我只要在为祖国做事就很满足了,其他人怎么看待我管不着。”

在之后的20多年教育事业中,赵忠尧认真仔细,从他的实验室走出的学生也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

1998年5月38日,96岁的赵忠尧院士因为疾病与世长绝,中国物理界有一颗明亮的星星失去了光芒。

这样顶级的学者,本来应该在学术界大放异彩,但赵忠尧选择回归平淡,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来为更多迷茫的年轻人指明方向。

5

“我的老师本来应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让老师失去了他应得的光荣。”

赵忠尧的学生李政道曾经对老师的经历感到非常惋惜。

无独有偶,1976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仪式上,获奖的丁肇中在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时,着重提到了赵忠尧,对赵忠尧做出的贡献做出来极大的肯定:

“没有赵忠尧就没有今天的物理学研究。”

赵忠尧院士可以不在意自身的荣耀,但我们却不能忘记他这个先驱者与奠基人。

今年是赵忠尧诞辰120周年,我国的物理研究如今已经是飞速发展,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是老一辈科学家们所希望看到的。

曾经的中国在国际上受尽委屈,直到我们有了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舍身忘我,奋不顾身。

《我和我的祖国》里还有那么一段:

由于原子弹研发工作的保密度极高,有一位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三年没有与恋人联系。三年后两人在公交车上再次碰面时,早已物是人非。在国家大爱面前,人生只有相遇,没有相聚。

因为这些人的默默奉献,才有了如今的中国。

中国所做的每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里,都是数以万计的“螺丝钉”在发光发热。

他们的故事应该被记录下来,值得被传唱下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38793e3c8b1199c9ae58f61da77f2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