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这个村庄像一座天然的房屋博物馆,有空不妨来探访!

2022-05-18   温州古道

原标题:温州这个村庄像一座天然的房屋博物馆,有空不妨来探访!

文图:吴蓉辉

下郎,位于洞头区霓屿岛西南部,东与郎等接壤,西与上郎相邻,北与郎背毗邻,南与大瞿岛隔海相望,隶属霓屿街道下郎行政村。

有阵子,我被霓屿带有“郎”字的一串地名弄混,什么上郎等、下郎等、内东郎、外郎东;上郎、下郎、郎背、下郎滩头等,后来对着地图走一圈,才弄明白东西南北。

郎,是个形声字。在《说文解字》中,“郎”从“邑”,篆书像人体和居住区,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作地名解释。那“下郎“这个地名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清康熙年间(约1685年),先辈从福建西炉村移居霓屿岛,为能让子孙后代记住老家“西炉”,便给这里取名“西炉”。因“西炉”与“西郎”闽南话谐音,后来渐渐演化为“西郎”。再后来,由于人丁兴旺,村落扩大,便按居住地段给各个自然村起名上郎、下郎、下郎滩头和郎背。有意思的是下郎和上郎只隔一道山梁,两个村庄的方言却完全不同,下郎讲闽南话,上郎讲温州话。

下郎村很有特色,远远望去,五横三纵、悬空于崖的一排排石头房屋散落在光影中,简直就是海上布达拉宫。这里的房子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的,好像“种”在山崖上似的。村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淳朴的村民和村庄建筑,安静得像一幅海市蜃楼图。

村子入口处停车场墙体上“海阁渔村忠孝下郎”几字特别显眼,形象地揭示出下郎村村容村貌及发展特色。这里的古城墙垛成了人们拍照打卡的网红点。

下郎和郎等一样,漫步村庄,从下排到上排只能不停地爬用青石铺就的台阶。由于整村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一行行房屋排列得十分整齐,每排房屋前都设有护栏,而鳞次栉比的房屋上下行的之间却有七八米的落差。于是台阶代替了纵向的小路,让村子美丽得如同一幅古老的版画,别具一格。

这里每座房屋都面朝大海,家家户户都拥有开阔的视野,四周满是最原始的植被。再仔细看看这里的房屋,你会发现下郎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房屋博物馆,清朝的厢房、筒子房;解放后的五十年代的粽包房、六十年代的石瓦房、七十年代的石砖混合房、八十年代的挑廊房、九十年代以后的钢筋混凝土房,以及新世纪的别墅等等,一应俱全。它们彰显出下郎村独特的风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村里有一棵洞头难得一见的楠木,有100多年历史了,枝繁叶茂的,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据说早年村里有好几棵几百年的榆树,人们常在树下休息,孩子们在树下听老人讲故事。可惜,2019年的一场台风将它们摧毁。

村子西边有一条水沟从山上来,山水一直流到大海。水沟旁有不少层层叠叠的的小田地,田地的护坎都用石头砌成,多少年来它们一直努力成为现在的样子。清康熙年间,原居住在霓屿正岙村的先辈们,不堪海盗侵扰,无奈之下搬到地势险要的下郎居住,为了生存,先辈们将荒山开发,依山而建梯田,一点点凿下石头,用碎石垒成坎,非常不容易。老一辈春种番薯,冬种小麦,蔬菜自给自足,粮食却无法自给,只好卖掉鱼货换购大米,日子常常过得捉襟见肘。经过几代人慢慢的努力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模样,这些见缝插针式的小梯田,错落有致,曲线优美,恍若天成,这是村民改造自然的杰作,更是村民用生命刻画出来的美景。

水沟向东侧,有一口用青石所筑、建于清嘉靖年间的古井,井台上刻有牌文。走过扁担挑着两只水桶的时代,水井,对于当今用惯了自来水的年轻人来说有些陌生,可对于那些从小在井沿边嬉戏的老村民来说,总有许多难忘的记忆。

由于下郎村地势峻峭,土层簿,水土很难保持,人们用水十分困难。最初人们主要靠大水沟里的“天水”过日子。为更好地生产,先辈们就在一块芋地旁的岩石缝里挖坑取水,后来渐渐成为水井。昔日村民靠井水生活,酷热的夏天,清凉的井水沁人心脾;寒冷的冬天,温热的井水暖人心房。邻里街坊相聚井边其乐融融,水井对于人们来说是生命,是生活,更是社会关系的纽带。据说早年,人们可以沿水井内侧的台阶走到井底打水,就像琵琶井那样。1966年,改成大圆井,上世纪80年代改成八角井,前些年为打造“美丽村庄”又做了修整。古井历经多次修整,才成为如今的模样。2010年,温州珊溪水通到下郎村,彻底解决了村民用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

走在村里,很难感受到古渔村的气息,更多的是一种山村感。这也许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海洋渔业经济鱼类资源衰退,远洋捕捞不再唱主戏,渔民们转产转业有关吧。

村子并不大,但人才辈出。这和村民尊师重教是不可分的。下郎,曾一度是乡政府所在地,四任乡长为村集体建设不懈努力。解放后,村里的孩子个个勤奋好学,出了许多优秀人员,有博士、教授、特级教师等,他们成了下郎村的教育典范,成了村庄的骄傲。村里走出的企业领头人,带领一群人研发紫菜市场,取下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如今“星贝”牌绿色食品远近闻名。

我想,随着村庄的发展,过去有多少人从村庄走出来,将来也会有多少想走回村庄,来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干,吹响时代嘹亮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