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之问”,很好地回答了“颜宁之问”

2023-09-15     读史

原标题:“李佳琦之问”,很好地回答了“颜宁之问”

成功人士总是认为一切都源于自己努力,却很容易忽略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也都在努力。

一不小心,年收入18亿,日薪508万的大网红李佳琪,搞了一个超级大提问:

为啥没涨工资?努力够不够?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本来是让李佳琪刺激消费的,结果他却来刺激消费者。

“李佳琦之问”一下子就把大家给问醒了,纷纷开始思考,为啥这么多年认真工作却没涨工资,甚至连工作都没了?

时势造英雄,时代造佳琦。

不涨工资,并不是因为大家不努力。只不过没有李佳琪幸运,成为那只被风口选中的猪。

毫无疑问,直播行业,李佳琪不是最早的,而且,也有比他更努力的,但更多是没被资本选中,没被风口吹起,仅此而已。

另一个事实是,李佳琦以及他所在的直播行业,过去五年都是在快速增长的。这个行业几乎所有人,上升空间都是被打开了的。所以李佳琪会才下意识地问:“你工资为啥没涨?是不是你工作没努力?”

只是李佳琪不知道,过去五年,直播赛道快速增长,而很多行业却都是萎缩的。在萎缩行业里的人们,纵使再努力,也改变不了工资不变,甚至降低,再甚至被裁的命运。

所以,这不是“创造社会财富增量”,只是原有的社会财富从一个行业,转到另外一个行业了而已。

更重要的是,直播行业,并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李佳琪所依仗的,其实和网约车、外卖平台没啥区别,唯垄断而已。

中国有很多著名“之问”,远的有“黄炎培窑洞之问”、“钱学森之问”,近的有“颜宁之问”。

黄炎培的“窑洞之问”,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毛主席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钱学森之问”和“颜宁之问”实际内涵一致。2005年,温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之问。

前不久,著名科学家颜宁在个人微博上讲述了最近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的经历,发出了“颜宁之问”:现在的大学生为啥都没有亮眼(仰望星空)的回答?

颜宁向考生问了一个问题:

“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结果如何呢?“20多位同学,却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颜宁说,参加面试的基本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所能招到的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了。他们个个学业成绩优异,许多还发表过不止一篇论文,但是,就是这些潜质优异的学生,面对颜宁的提问,大都茫然,没有听到一个让她能够眼前一亮的回答。

对于颜宁这一问,和很多人一样,我其实是很有想法的,实际上和钱学森发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之问一样,就是我们没有给大学老师也好,高知的大学生们也罢,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物质保障,没有给他们一个可以安心进行科学研究的大环境。

颜宁说:“人类的知识才多一点儿啊,那么多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呢。”她很期待“有一两位同学能脑洞大开地讲讲—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科学研究对象”,希望他们能找到“让人发自内心想钻研的”问题。

但是,现实很残酷。毕竟,人的需求,第一永远是生存。如果一个人天天想着要如何努力才能填饱肚子,要如何才能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要怎样才能让年迈的父母安享晚年……

如果一个人天天都为这些琐事而烦忧,他哪还有心思考虑更远的事情?哪还有仰望星空的闲暇?

便只是工作,996都不够,要007了,哪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射到工作之外,去想什么人类的未来?

在听了李佳琪“工资咋没涨”之问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李佳琦之问”,不正好回答了“颜宁之问”吗?

颜宁为啥得不到一个“亮眼的回答”,难道不是因为很多人纵然拼了命的工作,仍难以换来安身立命的薪水,只能负重生活,无暇仰望星空呗。

实际上,大家可以更多地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考公热?为什么几乎每一个人都想去做直播?为什么年轻人都想去当明星?为什么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垄断性国企钻?……

所以,为什么“工资没涨”,甚至反降,甚至失业呢?还不都是“垄断惹得祸”,还不是因为我们的分配机制出了问题。

创造价值者,应该拿到更多。可现实却是,分配者、垄断者却拿走了最大的份额,却还不满足。

因此,有时候,我们更需要发问的是:现行分配逻辑到底是在奖励什么?激发什么?

可以说,过去几年,最赚钱的行业基本上都在金融、互联网平台,以及油电垄断性这些地方了。这些行业都有一个特点,和权力很近,或者说是处在分配价值,而不是创造价值的生态位上的。

包括李佳琦,本质上也只是一个价值链的分配者。因为垄断了流量,或者成为了垄断方之一,他才能靠着把流量分配给各个商家的权力,从中分走最大的一块蛋糕。

可以说,只要渠道是垄断的,服务和价格都好不了。毕竟,垄断经营和抽水收费本来就是天下最不需要努力就能赚到钱的方式。

这些赚大钱的人,实际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只能在中国赚到这些钱,到海外大概率就赚不到了。

对直播间里那位提出“花西子有点贵”的女生来说,应该是确实贵;但对如今的李佳琦来说,却真的是太便宜了。

眉笔也许还是当年的眉笔,可李佳琦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李佳琦了。

因为垄断了流量,李佳琪短短数年,就从一个底层打工者,逆袭成身价几十亿的富豪。一个大富豪,陪你聊天,要你79块钱,还送一“花西子”,你还嫌贵?

我们直播有李佳琪,明星有小鲜肉,都拿着天价的收入,可惜却没有无价的知识充塞脑袋——资本就喜欢这些无脑之人,毕竟这样才好控制嘛。

但社会的财富是有一定量的,不在你手,就在他手。当李佳琪、小鲜肉和他们背后的资本,拿走大头后,留给高知大学生的,还能有多少?留给底层民众的,更是可想而知了。

也正因为知识不够,李佳琪们才最容易背叛自己的过往,即所谓的“暴发户思维”——作为超级网红,李佳琦这么快居然就忘了,他当年上大学,母亲拿不出两万块学费的辛酸往事——难道真是因为他的母亲不够努力么?

更可怕的是,“暴发户”李佳琪们也好,“世袭”的石油电力垄断部门也好,其实他们并不为我们这个社会产生增量价值;为我们这个社会产生增量价值的,恰恰是那些科学家、高品质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在工厂里007的底层蚂蚁们。

一个更深层的思索是,草根成“暴发户”后,往往比他要推翻的皇帝更为残暴,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就是李佳琦的前身。

从底层爬上来的洪秀全,在巨大的权力和财富面前,也很快就失去初心,开始斥责说“哪里贵了”。

一个没有突破历史规律,没有能力应对“黄炎培之问”的落第秀才,“网红”洪秀全是享受了齐天的洪福,却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惨绝的生灵涂炭。

大树之下,寸草不生,从来如此。

毫无疑问,离开垄断的流量,李佳琪们去美国,大概率是赚不了钱的。一个事实就是,从始至终,李佳琦都没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产品”——他的数十亿身价,都是通过巨量的销售额来赚取的——他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流量垄断。

再看看那些颜宁之问的高品质大学生们,却有多少在硅谷风生水起。他们没有财富的分配权,但是他们是可以用脚投票的。

很显然,搞科研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一个人只有摆脱许多现实功利的考量,不用去考虑利害成败,才能埋下头做那些眼下貌似“无用”的研究。

这个过程,各类充分的保障,尤其是无后顾之忧的财富保障,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颜宁之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让年轻人打破常规环境的匮乏,是保障社会财富增量创造者的机制不够。

千万记住:社会增量价值贡献者,才是我们的宝。

只有我们解决“钱学森之问”、“颜宁之问”,让科学家这类社会增量价值贡献者过上无后顾之忧的生活,拥有了仰望星空的时间之后,我们才能真正解决“李佳琪之问”:为啥不涨工资?

改革开放40多年了,我们已经不缺钱了,但是急缺科技,急缺科学家,急缺社会财富增量的创造者们。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正在迎来科技的大爆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数据应用、卫星通讯等等诸多领域,这些先进生产力都会带来财富爆发式的增长。而能实现在这些领域突破的,显然不是李佳琪们,更不是润到澳洲的北极鲶鱼们。

所以,李佳琦之问,或许是一个契机。可以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我们的社会,到底该如何去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真正创造价值的行业?

一句话,是该好好下大力气重塑我们的财富分配制度了。

就用钱学森钱老的话结束本文吧:“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2b8765d4c9eedc98a51c9c99062be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