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 “汉”、“回”、“蒙”一家亲

2024-10-29   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汉”、“回”、“蒙”一家亲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以前唱这首歌的时候,觉得离我很遥远,没想到有一天歌词会照进现实。

我的家庭很特殊,是一个充分具有民族融合特色的家庭。我是一个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同胞,我爱人是汉族,不了解的人可能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但了解的人都说我“有勇气”。两个民族不相同的人,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却跨过峰峦叠嶂的贺兰山,越过蜿蜒曲折的黄河水,来到了拥有美丽大草原的内蒙古包头,成了家,定居在此,组成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其中一个民族,分布也较广,主要集中生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等地,生活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饮食习惯:回族人不食猪肉、狗肉等,忌食自死以及动物的血等等;服饰文化:回族女性通常头戴盖头,男性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小帽;节日习俗:回族重要的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回族实行土葬,不使用棺材等。

蒙古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其中一个民族,主要集中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生活习惯受传统游牧影响。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如羊、牛等,喜欢吃奶制品,如奶茶、奶酪等;服饰文化:服饰以长袍为主,一般是用羊毛或棉布制成,颜色多为深色或素色,有时也会用花布或绣花装饰;节日习俗: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有那达慕、敖包节等;蒙古族人能歌善舞,最有特色的乐器是马头琴。

汉族,就不多介绍了,我爱人常说:汉族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民族,有容乃大。

在我的日常的生活中,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展现的淋漓尽致。爱人从来都是发挥汉族包容性强的精神,从最开始只知道回族不吃猪肉,到现在买东西会看配料表有没有我不能吃的配料,买火腿肠也会看一看上面是否印有“清真”的字眼,再到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会留意是否有清真饭馆。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回山西榆次老家,爱人几天前就打听到一个清真饭馆,是卖牛丸汤和包子的,等我刚放下背包安顿好儿子时,他就急不可耐的带我去尝试,还告诉我多吃点,只一顿多吃点不会胖的。有时候在外面吃饭,爱人还主动和别人沟通我是少数民族,饮食需要注意等等。他尊重我的民族习俗,尊重我的想法,安抚了我因跋山涉水来到陌生城市而惶恐不安的心。这中间的艰辛与困难、沟通与磨合,似乎都已久远,唯记有淡淡的爱,与满满的包容和理解。

我所在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地处内蒙古包头,是一个外地人居多的单位,有从河南、陕西、山西等地齐聚而来为水文事业奋斗的人。看单位的名字,就知道,“宁”就是我的老家宁夏回族自治区;而“蒙”,当然是我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了。虽然大家都是外地人,但是会不约而同的尊重少数民族的我。每次单位同事结婚宴,坐在我旁边的同事总是帮我尝菜,尝哪个是牛羊肉,然后告诉我哪个是我能吃的,哪个是我不能吃的。同办公室的同事更是多有照顾,如果要带有猪肉的饼子,尽可能不在办公室里吃,都是找个地方吃完再进办公室。点点滴滴,虽然大家不曾表功,我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永不忘记。

“回”与“汉”是一个小家,我们的小家却被充满蒙古族特色的大家庭包容着。总说回族在外地生活诸多不便,可是当我来到包头的时候,发现当地人也以吃牛、羊肉居多,每一个蒙古族人好似都被游牧生活而渲染,热情好客且性格开朗、豪爽,那一刻,我的内心是雀跃的,好似从一个“家”来了另一个“家”,心中不舍和焦虑,被满满的期待而击退。我的儿子是在蒙古族学校(现改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实验学校)上小学,今年四年级,难以忘记第一次去开家长会的时候,遇见了穿着蒙古族长袍的小朋友,他们看见了我们,停下来,把右手放在左胸上面,鞠躬行礼,并用蒙语问好,虽然听不懂,却第一次感受到了蒙古族带给另一个少数民族的震撼和尊重。这是一个特别的问候,我傻楞在那久久,直到被其他家长们拉走。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一次真诚问候的鞠躬礼,带给心灵的又一次洗涤,我想,这就是民族团结、融合的意义。

“民族团结”这个四个字,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不再只是书面意思,有了具象化,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这个民族团结融合的时代洪流里,我们都是一粒沙,不是被裹挟着往前走,而是主动出击,带着勇敢、包容、信任、理解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深入。

我们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永远坚信,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建设强大的祖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黄河水利委员会宁蒙水文水资源局 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