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虎式坦克坚不可摧,其核心技术,居然来自一千多年前的中国?

2023-12-24     半壶老酒半支烟

原标题:德国虎式坦克坚不可摧,其核心技术,居然来自一千多年前的中国?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先进坦克,德国“虎式”自称第二,估计就没有哪一款敢说自己是第一。

很多人都怀疑德军得到了外星科技,比如齐柏林飞艇、V系列导弹、古斯塔夫列车炮,似乎都不是那个时代应该出现的武器——美国要不是得到了那么多德国科学家,他们的卫星上天可能还得再等十几年。

说德国人得到外星科技,显然是天方夜谭,如果老希真有外星人支持,现在很多地方就会很消停了。

德国的军事科技之所以一度领先,还是博采众长古今通用的结果,比如他们那款令苏军和法军都十分头痛的虎式坦克,最强悍之处在于他们能打穿敌人坦克,而敌人的炮弹打到“虎式”装甲上就会被弹开——这种枪炮不入金刚不坏之身的防护技术,其实是来自一千前的中国,白纸黑字记载于沈括的《梦溪笔谈》之中。

本文探讨德国虎式坦克的核心技术来自一千年以前的中国,并不是要自夸“我们祖上阔过”,而是要表示一种遗憾:火药是我们发明的,最好的装甲技术在宋朝就已经成熟,而且直到清朝中期,财富(本来想说国力,但又觉得财富不等于国力,因为再肥的羊也打不过瘦狼)也是世界第一,但是百余年来却一直备受列强欺辱瓜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实事求是地说,从明朝开始,我们的热兵器就已经落后了,明军最先进的大炮为什么叫“佛郎机”,想必读者诸君都知道。

从宋朝开始,偃武修文不但降低了武将的地位,还阻碍了军事科技的发展,坚船利炮在乾隆皇帝眼里不过“奇技淫巧”,但就是清朝皇帝不屑一顾的“雕虫小技”,轰开了大清国门,烧掉了圆明园。

忧伤和遗憾暂且放在一边,我们且看采用中国千年以前技术打造的虎式坦克有多厉害。

虎式坦克跑得并不如苏军T-34快(虎式每小时34公里,T-34每小时55公里),所以后来交战时,苏军总是不顾一切地冲到近前开火,往往要在冲锋途中丢下三四辆T-34,才能有一辆冲到可以损伤虎式的距离。

苏军之所以下如此代价也要冲到近距离射击,就是因为稍微远一点,炮弹就只能给虎式挠痒痒。

纪录片《二战坦克风云录》,详细描述了虎式的厉害:“一个虎式坦克营的战斗力,甚至可以抵得上一个标准的装甲师。虎式坦克的车体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两侧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采用当时强度性更高的冷轧锻造工艺而非铸造工艺。”

为了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德国的老希甚至下令以牺牲坦克产量为代价,坚决不采用铸造炮塔的工艺。

老希也不是啥时候都下错命令,他牺牲数量保证质量,最后体现在虎式坦克的防护能力上,就形成了坦克大战时一边倒的优势:在当时的苏德战场上,苏军各种重型、中型坦克在传统的有效射程内,都伤不到虎式坦克的筋骨,而虎式坦克一枚88坦克炮弹,就能把苏军坦克“开罐头”,即使苏军采用了不计损失的冲锋战术抵近射击,战损也只能打到五比一。

为了揭开虎式的盖子,苏军采用地雷阵、反坦克炮埋伏阵,甚至把T-34半截藏于坑里,总而言之是连环设伏,才打下了虎式的嚣张气焰。

苏军作风强悍,五个换一个的仗也敢打、肯打,而习惯高举双臂的法军,则在德军虎式坦克面前,上演了十分搞笑的一幕。

德军一千七百辆坦克突破法军马斯河防线后,古德里安专门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坦克部队抓俘虏!

德军坦克在法军溃兵中一路狂奔,坦克上站着拿着大喇叭的德军向法军喊话:“我没时间俘虏你们,请你们放下武器,并离开道路,保持道路通畅!”

听了德军的喊话,法军自然举手照办,读者诸君看了纪录片,肯定也是感慨良多:德军没有向着溃兵机枪扫射,也没有一路碾压过去,居然还用大喇叭“指挥交通”,这场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现代战争中,似乎也很少见吧?

法军速败,倒也不一定是投降成了习惯,而可能是他们的坦克实在太弱了:法军坦克连真正意义上的坦克炮都没有,虎式坦克遇到法军坦克都不用开炮,撞就行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军的装备不行,战斗意志也不行,除了高举双手,他们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其实我们也不用嘲笑法军,在虎式坦克强悍的装甲面前,一般的步兵和坦克手都会很崩溃。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要问了:你前面说虎式坦克用的是中国一千年前的装甲制造技术,究竟证据何在?

我们翻开《梦溪笔谈·卷十九·器用》,那里面有一篇《青堂羌善锻甲》:“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末留箸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

青堂羌人用冷锻法制造的铠甲的铁片颜色青黑,晶莹透亮,可以照出毛发。其方法是不用炉火加高温锻打,而只进行冷锻,直到铁片的厚度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二,就算锻成了。甲片的末端留着像筷子头那么大小的一小片不锻打,隐约像个瘊子,这是为了检查铁片未锻打时的厚薄。

这种冷锻“瘊子甲”其实也并非西夏和金国才有,沈括在宋朝镇戎军中就见过这样一副铁甲,魏国公韩琦(后追封魏郡王)指挥对西夏作战时,城建把那副冷锻甲拿出来做测试:在五十步开外,用最强的弩箭也不能射穿。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但武器装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同样是人,有人能掌握最先进和最实用的武器制造技术,那也是过人之处。

冷锻技术在宋朝已经成熟,但是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不但没有冷锻装甲的坦克,甚至连谢尔曼和T-34也没有,只能以血肉之躯往日军坦克下面塞手榴弹和炸药包。

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败了,日本败了,苏军针对冷锻装甲的德军虎式坦克,至少想出了四种办法应对,每一种办法都会付出巨大的牺牲,但苏军最后还是顶住了虎式坦克为兵锋、二三四号坦克为合后的闪击战,并一路反推到柏林,这说明在兵器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无坚不摧之矛,也没有坚不可摧之盾,关键还是看各自阵营的综合实力。

装备冷锻甲的金国铁浮图和西夏铁鹞子,最后也没能改变灭国的命运,岳家军的麻扎刀和钩镰枪,对付重甲骑兵也很有心得,尽管之一位勇士以生命换取敌军一只马蹄,但是打到最后,铁浮图还是全军覆没了。

实事求是地说,德军虎式坦克使用中国一千年前的冷锻装甲技术,并不算抄袭,他们将黑火药改进成无烟火药,更是一种进步,而我们从欧洲购买的炮弹里面,居然被装满了沙子,那就是一个悲剧了。

前一段时间有人替无良军火商洗白,说炮弹里装沙子是为了提高毁伤效果,这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开花弹头里填的不是炸药是沙子,爆破能力必然减弱,弹壳发射药变成沙子,炮弹怎么打得出去?

不管怎么说,我们千年前的技术到了别人手里,就会变成欺负我们的利器,这种状况,直到七八十年前才有了根本改观,现在基本已经实现了逆转,读者诸君看了德国虎式坦克坚持使用中国一千年前就已成熟的冷锻技术,是不是也有很多话要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1116022fd9a2bfeaf66f0c8988038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