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意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 社会科学报

2023-08-13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共同体意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 社会科学报

共同体意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 社会科学报

2023-08-12 17:25发表于浙江

社科人语

一部新中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开创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具有内在统一的自洽性。

原文 :《共同体意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文霞/副教授 张义晓/博士

图片 |网络

“茎”是共同疆域

自古以来,包括少数民族政权在内的历代王朝,都把实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作为最高政治目标。要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还需要56个民族同心同德,继续书写新的成就。

历史和实践证明,建设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首先要保持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关系国家总体安全和社会整体稳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巩固边疆安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其必然要求。

要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是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让各族人民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有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脉”是共同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各个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物质财富。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物质富足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精神财富,从而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族人民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不仅创造了灿烂丰富的物质文明,还铸就了伟大的精神财富。坚持民族精神,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不断创造新的精神财富。

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共同推动社会变革。1984年,全国人大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把民族团结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2005年,第三次中央民族会议强调要切实落实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使民族地区的面貌更快地得到改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

“根”是共同文化

共同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中国社会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根基,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以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泉。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内在地包含文明复兴、文化创造的任务。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起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世界,同时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具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等,正是中华民族世代以来的社会理想,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主动选择。

革命文化中蕴含着各民族在为实现民族复兴奋斗道路上的一致追求、共同牺牲,以及群体记忆。对革命文化的认同,能够在尊重民族差异的前提下,更好地增进共性,是推动中华民族继续走向新的胜利的永恒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就是面向现代化的文化,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的繁荣要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从而“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魂”是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的新的巨大贡献,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伟大精神提供的根本力量。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伟大的创造精神。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将别国的经验模式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人人参与、各尽其能,用奋斗实现目标,创造美好未来。

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需要不断发挥伟大团结精神。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断向前,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始终发扬伟大梦想精神。以中国梦推动迈向复兴伟业的步伐,最终在一代接一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伟大梦想。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4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社会科学报

互鉴 | 中西共同体思想对话的伦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