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一天可以看几个小时的书?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一笑了之。看书就像吃饭一样,有的人饭量大,有的人饭量小,有的人想吃不敢吃,有的人是不想吃却被逼着吃,有的人是忙的没时间吃,有的人是吃什么都没味儿。看书也一样,喜欢的人会挤时间,在繁忙的一天里见缝插针,时间就像海绵一样,挤一挤总会滴出一些水。如果每天都能挤出一些水,久而久之也可能汇成一条小溪。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小鱼会引来小鸟,小鸟会带来花的种子。于此而言,这里将鸟语花香,这可能就是书的海洋,任由它们恣意徜徉。
有人喜欢给自己定目标“今年要赚100万”“今年要出去玩几天”“今年要陪爸妈爬长城”“今年要减肥20斤”“今年要结婚”“今年要看100本书”,定目标时的豪迈劲儿就像蒙古人喝酒似的,就算醉也要喝的滴酒不剩。但目标终归是目标,只是一个念想罢了,就好比鱼饵一样,挂在钩上,飘在水里,有没有鱼儿来吃,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吃,不知道?什么鱼来吃,还是不知道?但对于钓的人来说,心里是有期盼的,而这份期盼是美好的。就像在小狗面前放一根骨头似的,虽然吃不到,但追来追去也很开心。
对于减肥来说,目标就是压力,想想一下要减掉20斤,在看看肉摊上20斤肉的分量,感觉减掉20斤之后自己就不是自己了,就脱胎换骨了,可能不能完成这个目标呢?可能也不可能,可能的前提是你足够自律,而且是持续自律;不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有贪嗔痴,诱惑太多,自律很难。
看书也一样,100本,读完之后,回头看看,不过就是一排书架上的几千张纸而已。如果把这几千张纸突然堆到自己面前,压力就扑面而来了,就像高考前的冲刺一样,抬头是书,低头也是书,左边是书,右边还是书,放眼望去全是一个个黑点在书桌上起起落落,看不到同学的喜怒哀乐,恐惧的连头都不愿多抬。
书是一本一本看的,怎么看,在于你是否真的想看,这点很重要。如果心不在蔫,也许半天也不会翻一页,虽然眼睛盯着书,心可能已经跑到梦里水乡了。如果只是为了把一本书看完,可能半个小时就翻完了,可看了什么,什么也不知道。那看书还有什么意义,难道只是为了把这本书看完,或者说只是为了把100本书看完吗?
把看书养成一种习惯,一切就轻松自如了,就像修行之前先打坐一样,要把心静下来。看书也是如此,不要奢望一年看多少本书,如果看《资治通鉴》可能一年也看不完十本,如果看《故事会》可能两个月就能看100本。当看书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项习惯时,书的数量就会在岁月的流逝中与日俱增,就像你脸上的皱纹一样,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层峦叠嶂。
习惯喝茶的人有事没事就会端起茶杯抿一口,也不是渴了,也不是想喝,就是端起来的时候才想起来,可茶已到嘴边,那就抿一口吧。这就是习惯,没有谁强迫你去喝,也不是自己想喝,就是一种不自觉的意识。看书也是如此,吃完饭,关上门,打开书,一页一页的翻动。任由门外的电视的诱惑隔墙而入,任由桌旁的手机静静的躺着。
看多看少在于生活的牵绊是多是少,如果有孩子要照顾,有学生要辅导,有双亲要看护,就只能在处理完这些日常之后才能伏案书旁,饱览中华五千年人文历史。或许看50页,或许看100页,只要看了心里就踏实了,日子还长,书就像珠穆朗玛峰似的,就在那里,只要想攀,就一定能达到。今年失败了,明年继续,明年失败了,后年继续,反正它就在那里等着你,就像书一样,今天看不完还有明天,明天看不完还有后天,但只有每天都去看,才有读完的那一天。
如果把看手机的时间用来看书的话,一年看100本是不成问题的。想想看手机的时候,时间过的多快,晚上9点,躺在床上,打开手机对自己说“看30分钟之后就睡觉”,结果看到了12点,然后赶紧扔掉手机呼呼大睡。
是时间过的快吗?肯定不是,时间不会因为你喜欢做什么事情就变快,也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做什么事情就变慢。只是我们太投入了,就像恋爱似的,等一个小时也是满心欢喜的,等一个下午也是热血澎湃的。结婚之后就不一样了,等十分钟就开始抱怨。
看书也一样,投入的时候看的就快,也许不知不觉间就看完了一本书,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还意犹未尽“结束了吗?”。
对于不同职业的人来说,时间是相对的,看书的数量也是不尽相同的,但看书不是体育竞技,非要在数量上比个高下。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思考。
也许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许看到了未来的样子,也许想起了往昔的童年,如此,足矣。
只要把书当成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在阳光下促膝长谈,在茶水中嘘寒问暖,在星夜下博古论今,如此,足矣。
如果你问我,要看到什么时候?这个答案我很明了,就这么看下去,直到老眼昏花的那天。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