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活出自我?李银河教你一招搞定

2019-07-05     喜马拉雅

来源|喜马拉雅APP李银河的精品课《李银河说爱情》

编辑|蒋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女人在结婚之后会丧失自我。一个人会有很多角色,比如她有一个角色是妻子,一个角色是母亲,她在婚前还有一个角色是女儿,那么在身份当中的自我在哪里?

自我是一种怎样的需求?

怎么样找到自我?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自我实现是最高那个层次,而最低的就是生存。

那么这里有个争论,就是性需求应该在哪里?其实我认为,性应该算是最基本的需求。食色是第二个层次,就是安全的需求。

那么第三层的需求就是归属。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个人他归属于一个小小的群体,他能有归属感,这是人性的一个基本需求,也是比生存和安全更高一层的需求。

第四层需求就是尊重的需求。尊重需求里指的是那种社会的承认,在他擅长的领域有了一定的成就,那么就得到了社会其他人的尊重。

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他的自我,他原来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实现了还是没实现,这就是人的五种需求层次。

那么自我实现只属于精英吗?

大家以为自我实现需求是一种高不可攀的,挺高级的。因为它在排序上也是最高的,那是不是说只有艺术家画了成功的一副好画,卖了几千万,这才叫自我实现呢,是不是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什么粒子,什么理论,或者是发明了一种什么东西,他才自我实现了?

马斯洛专门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说不是的,因为每个人的自我不同。一个主妇,她把家里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打理得井井有条,全家人其乐融融,也可以是一种自我实现。

所以人不分强弱高低,才能大小,你只要找到了自我,成为自己最愿意成为的那个人,就是自我实现了。

女性如何保持自我?

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真正在心目中你的人格想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幸运的人是在特别年轻的时候,就能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找到的越晚,你越可能一事无成。

与此同时,女性要有独立的事业。“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种说法,这是比较古老的东西了。

一个是为了有自己的经济来源,离开男人也能吃上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人格平等,不用事事看男方的脸色。

现在有相当一批女人在婚后,尤其在生孩子之后,就回归家庭,做专职太太了。这其实在50年代60年代到70年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那个时候都是双职工,整个社会实行的是高就业、低工资,光靠男人养不了这个家,所以大多数女性都会出来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有一些男人挣的钱完全可以把太太养起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批专职太太。

社会学有一个争论,大概在十几年前,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有一批男社会学家提出来,是不是女人可以回家,这样来解决就业困难。当时整个女界全都闹起来,非常激烈地反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不能让一个性别回家,因为女人也有工作的权利,也有挣钱的需求。

后来有一个全国政协代表,他提了一个提案,说:“如果女人全回家了,男人应该给她的家务劳动发工资”。当时大家好像当笑话一听,因为它不太可能实操,丈夫怎么给太太发工资。

但实际上,它背后的逻辑是正确的,就是说女人的家务劳动实际上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相当于什么呢?很直观得相当于比如你雇了一个保姆,你付给她的工资,正好就是女人在家里做家务劳动的这种价值。

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有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女性回家操持家务。

比如在日本,我们看到日本的全职太太都会更有底气。他们的《婚姻法》规定,如果老公在外工作,缴纳了完整的社会保险,那么他的妻子在家里当家庭主妇,将来也可以分享婚姻期间男方50%的养老金。

这样一来,女方即使不外出工作,也有后半辈子的经济保障。

不过,日本现在也有了超过一半的双职工家庭。因为越来越多的日本男性无法独自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这也和日本的经济、社会形势有关,这就不展开说了。

所以,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之下,我们还是不提倡回家做专职太太,应该是自我实现,要追求自己的价值。

当然保持自我并不一定仅仅是外出工作,要出去参加社会生产劳动,要挣钱,也可以是从事艺术活动或者公益这一类,它们也是女性在婚姻中保持自我的选择。

关于主播:

这是一门需要勇气才能讲授的课,论爱情,是非一流学者不敢轻启的命题。

这是一门需要勇气才能学习的课,你认知的许多边界会被打破,全新的视野即将开启。

在《李银河说爱情》中,她将用淬炼数十年的学术积累,最有趣味的讲述方式,为你带来一门关于爱与性的社会学课。

关于喜马拉雅:

有声图书馆,中国知名音频平台,5.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vKy32wBJleJMoPMXXmY.html


我算是看透了

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