鲞鱼号称海中最鲜的鱼
胶东人一说起海物,尤其要形容哪个部位最好吃时,喜欢四个一组地排列,比如“加吉头、鲅鱼尾、刀鱼肚子、鲶鱼嘴”之类,这个说法有多个版本,其中的刀鱼肚子,有的地方则说成是鲞鱼肚子。
在烟威地区通称的鲞鱼,长岛人把它叫成“想鱼”(方言发音)。它与加吉鱼(真鲷)一样,也是名鱼,其肉质细软,味道鲜美。这鱼有个特别之处:它的鳞片也好吃,据说是有健脑的作用,所以懂行的人烹调鲞鱼时一定不会刮鳞。鲞鱼还有个好处,加吉鱼一旦隔潮不鲜了,会有异味,就不能吃了,而鲞鱼即便隔潮不鲜,经过腌制仍美味可口,不减本色。
至于“想鱼”这个名字的由来,人们总有办法给出各种解释,尽管有些牵强,但听上去也挺好玩的。有的说,鲞鱼味儿好,一旦吃过一顿,便念念不忘,还想再吃,所以叫“想鱼”;也有的说,捕捞鲞鱼,机会可遇不可求,满渔场觅寻,思之不得,谓之“想鱼”。由此更衍生出另外两个绰号:一连几天找不到鲞鱼,渔民心里上火,迁怒于它,贬称曰“火烂鱼”;而一旦找到鱼群,捕捞起来,收获也快,此时画风一变,鲞鱼又被渔民誉为“快鱼”了。
再说一遍,鲞鱼、想鱼、快鱼、火烂鱼,说的是同一种鱼,头一个是学名,后三者是俗称。
1963年我16岁,刚刚小学毕业,第一次出海参加渔业生产,春季打风网,夏季便去莱州湾“漂”快鱼。所谓漂,也是下缆钩的一种作业方式,但它不用像下伏钩那样将母船固定不动,而是随流漂。这样便不用总是摇橹,劳动强度较低,彼时天气还不太热,比下伏钩就轻松多了。
出海时,从家里带足咸鲅鱼,以备用作鱼饵。船在航行途中,我们比较清闲,也没有准备下钩开捕。这天,吃过晚饭,我负责刷盆刷碗。船舷离海面不过二尺,我忽然发现有鱼群游戈,就在我眼前争食刷碗时沉入海中的饭粒。我初次出海,尚分辨不出水中游的是什么鱼。我好奇地叫来大副:“二叔,你看这是什么鱼?”
他凑前一看,惊喜地叫道:“快鱼、快鱼!说来就来了,来得好快呀!”
一时间,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催促“快下钩吧”,有的却说,天快黑了,会有海火,鱼不吃钩。
我父亲是船长,他当机立断,吩咐道:快搬出缆钩筐!快割饵!快挂饵!快下钩!钓多少是多少,至少钓个咱吃的鱼,大家天天都在想它,晚上咱就焖上一锅尝尝鲜!
顿时,大家忙手忙脚地搬出缆钩筐,一边割饵,一边挂饵,人多手快,很快,就把一筐缆钓300把钩挂满了饵,随航行随下到海里。不到一个小时,拔上线来一看,大家惊喜不已!我记得清清楚楚:整整摘下296条银白色的大个儿快鱼,条条都在两斤以上。天色黑沉,又有海火,我们只好暂时收手了。
翌日,大家早早起来,立即投入作业。在接下来的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共收获快鱼1万多斤。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黄金时代很快就一去不复返了,在渤海里极少能打到快鱼了,市场上也极少见了,偶尔见过几条,都是养殖的。快鱼真的成了让人想念的想鱼了。有人分析说,除了过度捕捞、海水污染,快鱼的衰败,与它的生殖方式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有一定关系。
鲅鱼
先说说鲅鱼。在黄花鱼、带鱼、鲐鱼、鲅鱼四大经济鱼中,黄花鱼、带鱼、鲐鱼早已衰败得形不成规模了,唯有鲅鱼经久不衰,成了海洋捕捞的主角,水产品市场上的顶梁柱,从春到秋,人们最常吃的就是鲅鱼了。根由何在?在繁殖季节,雄性鲅鱼群在前面放浆(精),雌性鲅鱼群在后面呑食。之后,一群一群的小鲅鱼便诞生在汪洋中,较少受到诸如海水污染之类的外界影响。
而快鱼的生殖方式是,雌性受精后,要游到黄河口外滩,拱到泥沙里,将鱼子射进泥沙里,小鱼出生后再游进深海,冬季还要洄游到东海,翌年再洄游回来,一路遭追杀堵截,损兵折将,幸存者仍要继续到黄河口外去繁衍后代。这种生殖方式,使它对海岸建设、海岸污染等环境变化特别敏感,影响也极大。快鱼,衰败起来也是最快的,悲乎!
(王亲元/口述 马永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