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朋友圈突然都在安利89岁的他?

2020-03-09     果酱音乐

  

  

  

  最近,新一期的《十三邀》在我朋友圈刷屏了。

  大家都在安利一位叫许倬云的老先生。

  不管你喜不喜欢许知远这个人,或者讨不讨厌他的采访套路,这一期节目你都有必要看看。

  我连续欣赏了两遍,最想说的话是:完整版才40分钟,不过瘾啊!

  

  许先生有两个最大特点:

  1、他是一个知识宝藏。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各种学科都在他的脑海中融会贯通;

  2、他与时俱进。当下时代发生的大事他都关心,一直忧国忧民,思考文明的出路。

  前者是因为他的聪明、智慧,以及科学求真精神;

  后者是来自他对全人类的慈悲心和责任感。

  所以这样的采访弥足珍贵,只要你用心看,一定能从中获益。

  

  许先生出生于江苏无锡,父亲是民国高级将领。

  他从小肌肉萎缩,依靠轮椅走路,高中之前都没怎么上过学。

  

  但这些不幸反而给了他自由阅读的时间。

  那时候他几乎天天待在父亲的书房里,阅读各种历史政治书籍。

  以至于到了大学,老师对他的远见卓识惊为天人。

  大学四年,被各种名师捧在手心。

  他常常拄个拐,到老师家里一对一接受辅导。

  之后,他的著作一本接一本,成了中国历史大家。

  

  2013年,许知远就给许先生写信,希望能登门拜访。

  直到2019年,他才如愿见到了许先生,并有了这一次特殊的专访。

  下面,我将挑选出一些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对话, 并加上自己的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启发。

  

  

  中国文化的缺点

  讨论任何当代问题都要追根溯。

  许先生采访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文化的缺点。

  他说,“中国世界一直以人为中心,没有上帝”,我们甚至认为“没有人的感情、没有人的眼光、没有人的智慧就没有天地。”

  “这是中国的好处,也是中国的缺陷。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伦理,过分强调人和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亲疏关系、尊卑关系、上下关系。”

  “这就构成了一个优势和劣势之间的差别。”

  “人人都想做老大,人人都想做帮会的头头。”

  “还不够,还有二代,还有三代。”

  “还不够,表弟、舅爷都得上。”

  

  

  

  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在中国古代,强者不断用伦理这套道德标准,约束弱者。

  弱者表面服从,唯唯诺诺,其实内心都在骂街,一有机会就要推翻强者,自己做主人。

  而他们如果成功后就会继续用以前自己最讨厌的伦理,拉帮结派,制约其他人。

  “这种意识深入人心,使得我们没有办法解放自己,也绑住了我们自动自发的精神。”

  形成了一种“第一重要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的思想传统。

  

  

  落后就要挨打。

  后来西方用炮弹打开了中国国门。

  五四运动,国人开始如饥似渴的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于是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盲目崇拜科学,以为科学是万能的。

  

  我们把科学、民主、自由这些东西变成了一种教条,光喊喊口号就完事了。

  说白了,中国人一直太聪明,太过强调实用主义。

  许先生接下来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

  “其实科学是一种追寻的精神。”

  

  说的太好了。

  科学不一定有用,它只是人类追寻真理的方式。

  只不过在科学家不断追寻的道路上,有些人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弯腰捡起来了一些零碎的小玩意,便成了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

  就像爱迪生是发明家,是企业家,但不是科学家。

  中国人自古最崇拜的就是这种成功人士,对源头那些真正的科学家、科学精神反而充耳不闻。

  

  许知远问:“你觉得(中国这个情况)什么时候会过去呢?”

  许先生接着说:

  “要里头自己喘得过来气了,能仰着头说我不怕这个,不怕那个,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

  

  

  

  

  其实简单讲,就是要等民族真正自信了。

  我的理解是,真正的自信不是自己大喊“我牛逼”,也不是别人大喊“你牛逼”,而是当别人嘲笑你时,你依然能轻松面对。

  这才是真正自信了。

  这种自信,不仅和国家经济有关,和国民素质有关,和文化力量有关,更和我们的精神自信有关。

  一句话: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把自己当回事。

  就像许先生一样,自小残疾,但他并没有自我放弃,反而利用别人玩耍的时间、别人上学的时间,阅读书籍,武装大脑。

  他到了结婚年纪,家里人考虑到他的残疾,都让他随便找一个乡下女人回来,只要能生娃管家就行。

  但他却反问:why?为什么我就要随便找一个老婆就行?

  我比别人差在哪了?

  “我,许倬云,只要找我要的女人,你们讲的话算什么?”

  

  而像许先生这样有主见的中国人,很少很少。

  大家都被人与人之间的枷锁给困住了。

  来自父母孩子的,来自老师同学的,来自领导同事的。

  各种各种……

  

  中国文化的优点

  上面提到了中国文化的缺点,那优点呢?

  接下来,许先生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当时抗战,他住在农村,亲眼看到并体会到了农民的生活疾苦。

  他说:“我们打8年(抗战)是靠农村撑起来的,很多人从前线撤到后边农村,农村人没有一句闲话,接纳难民,多少粮食拿出来一起吃,没有(粮食)一群人就一起饿。”

  “没有人欺负人。挤着上车,挤着上船,都先让老弱妇女往上推,自己留在后面。”

  

  “多少老年人走不动了,跟孩子说你们走,走!”

  

  

  

  说到这里,许先生有点情绪激动。

  他沉默片刻,喘着粗气,眼眶湿润。

  

  这就是许倬云亲眼见到的中华民族之精神。

  他哽咽着说:“所以我知道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可能亡。”

  

  

  此时他夫人走过来,给他擦拭眼泪。

  说他只要一谈抗战就会哭得稀里哗啦。

  

  这一段我也看哭了。

  许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爱,对中国土地的爱太令人动容。

  他已经快90岁的人了,为什么还没放下这段苦难?

  因为他从中国底层人民的团结中,看到了爱与包容,看到了理想世界的影子。

  在苦难面前,所有人都没有芥蒂,互帮互助。

  

  所以说中国人很复杂,和平年代窝里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而战争年代,或者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又总是英雄辈出,甘于奉献。

  这是中国文化的两面性。

  在物质上强调自我奋斗,但在精神上却依赖别人。

  总结起来就是:

  忽略个人精神,重视个人利益;

  忽略集体利益,重视集体精神。

  

  其实跳出来看,任何文明都有好坏两面。

  这是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

  难以改变。

  我们需要做的是面对现实,认清问题。

  中国人想要摆脱2000多年形成的文化桎梏,就必须和许先生一样,拥有精神自信。

  而精神自信的前提就是要有精神追求。

  许先生接着说:

  “今天的教育不能教育出这种人来了。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过日子的人。今天的文化是打扮出来的文化,是舞台式的文化,是个导演导出来的文化。”

  

  

  

  

  

  

  “今天的日子过得太舒服,没有人想这个问题,忙着买这个机买那个机,忙着赶时髦,听最红的歌星的歌。”

  

  

  

  

  

  “人这么走下去,也就等于人变成活着的机器。”

  

  太真实了。

  许先生的这些话让人瑟瑟发抖。

  但你可能会无奈地想:“不这么做还能怎么办呢?”

  面对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大环境,我们如何独善其身,完成自我解救呢?

  这也是许知远接下来要重点问的。

  这其实是一个无解的话题,但许先生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个人如何克服

  许先生直接给出了他的建议:我们要找归属,找理想境界。

  

  这句话不厉害,厉害的是他下面的注解。

  他先拿《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所有的追寻、理想、义气、欲望,到最后是虚空。”

  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寻找归宿的视野太窄。

  接下来,许先生抛出了一句金句。

  他表示,他的历史观是:

  “个人的地位最小,最短是人,比人稍长一点是政治,比政治稍长一点的是经济,比经济稍长一点的是社会,时段最长的是文化,更长的是自然。”

  

  

  

  我的理解是:

  1、如果你这辈子只想着和人斗来斗去,讲义气、有仇必报,追求个人名声、欲望,得到的只能是虚无。

  因为生命本来就是短暂的,你一直在井底,如何见得了真天地?

  2、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政治本质还是以人的关系为主,所以比人稍微长一点。

  3、经济又是政治的下层基础,是人类分工协作的效益总和。

  4、社会不仅包含经济,还包含所有人和人之间的其他关系,比如各个家庭,各个小区,各个社区,各个县市,各个国家……

  5、文化不仅包括社会的可见部分,还包括人心,是一切人类历史行为总和的沉淀。

  以上一切其实都还停留在人身上,只不过尺度不同。

  这就是许先生为什么每一句话都要用“稍长”来递进的原因。

  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这些都只是五十步和百步之间的区别。

  上面五点属于同一类。

  而自然属于另一个维度。

  这就是许先生给出的解决办法:

  人不要拿人本身去找归属、找理想境界。

  我们要拿自然,拿宇宙。

  “我是宇宙之间那个人。”

  “中国人注重的就是个气,这个气是天地之间的正气。”

  

  

  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科学精神比科学发明更重要。

  因为科学精神想要探究的是宇宙真理。

  而科学发明指向的是经济发展、个人利益。

  你说哪一个更重要?

  科学精神遵循自然,科学发明征服自然;

  科学精神探索自然,科学发明破坏自然。

  你说哪一个更宝贵?

  但不幸的是,现在大部分人都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了。

  像驴拉磨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眼光狭窄,自以为是。

  我们需要转变思维,不要把自己局限成某某家庭中的自己、某某公司中的自己、某某民族中的自己、某某国家中的自己。

  我们要把自己看成宇宙中的自己。

  那这样,

  以“都是为你好”绑架孩子的父母就不会出现;

  公司中无谓的政治斗争就不会出现;

  种族之间的歧视就不会出现;

  国家之间的战争也不会出现。

  那这样,

  我们就不会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

  不会有网络暴力;

  不会有性别歧视;

  不会有地域黑。

  那这样,

  我们就可以胸襟开放;

  见天地;

  养正气;

  获得真正的自由。

  

  最后,许倬云又谈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在这个时代,外部环境已经帮不到我们了。要出头,只能靠自己。

  依靠现在的互联网,什么信息都可以获得,只要你肯咬牙坚持,改变命运不是没有可能。

  他拿自己举例说:

  “我,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败不馁,我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

  

  

  

  

  “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他才会想想我过日子为什么过,看东西要看东西本身的意义,想东西要想彻底。”

  

  

  

  他说,这是他个人难得的机缘。

  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身体上的残缺。

  写到这,我除了对许先生心生敬意外,更是对整个人类肃然起敬。

  你永远都不知道一个人的极限在哪。

  而我们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是不是有点虚度生命了?

  

  许先生通过这次采访,

  一是让我看清中国文化的正反两面;

  二是让我知道如何才能走出生活迷茫的困局;

  三是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力量的强大。

  他的批判性、思想性、关怀性让我对知识分子有了重新的认识。

  最后许老表示,他现在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在尽力帮助年轻人。

  他想把自己的知识在生命最后,尽量传递下去。

  而答应接受《十三邀》的采访,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些。

  他撑着拐杖说:“我能这个德性活了八十八岁,是老天不要我走。”

  

  

  说完他哈哈大笑,如孩子一般可爱。

  

  写这篇文章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把许老先生安利给所有人。

  我得到的启发,或许对大家也有用。

  这个世界会不会好我不知道。

  我们无法改变时代,但可以决定自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gy5z3AB3uTiws8KJK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