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已经简单介绍了12年奥运会时中国男篮在进攻端的优缺点,本篇则将重点介绍那届中国男篮在防守端的表现。
与球场另一侧所不同的是,球员们在防守端的表现是更为被动的,我们也很难把每个球员的所有表现全部还原出来,因而只能尽量挑一些有代表性的画面进行解读。
在之前的经典回顾系列里,我们介绍过当时中国男篮外线防守的一个特点,孙悦会去主防对方的外线主攻手——10年世锦赛孙悦主防过巴里亚、11年亚锦赛半决赛孙悦主防的是文泰钟,11年亚锦赛决赛孙悦主防对方的规划球员怀特。
当然,孙悦光靠这种单防是很难提供顶级防守影响力的,他巅峰期真正的特殊之处在于:在无球侧时,他还会靠着自己出众的身体素质和协防意识,大面积地扫荡战场,进而送出相应的抢断和盖帽。但到了这届奥运会,长时间无球可打的孙悦其实已经很难兼顾好这些事情了。
这其中,固然有孙悦按照邓华德的意图盯防对方“重点人”的因素——对阵澳大利亚时,邓华德让孙悦主防米尔斯(邓华德和米尔斯的熟悉程度不需要多加强调),哪怕这种故意守错位的方式会让王仕鹏去对位英格尔斯;对阵西班牙时,邓华德则让孙悦主防费尔南德斯。
结果是,这两名球员打主攻的频率并不高,而孙悦在无球侧似乎也被他们牵扯了太多的注意力:
由于长时间处在无球可打的状态,孙悦已经很难在防守端维持巅峰期的输出了:
即便如此,孙悦依然是这届中国男篮之中单防能力和协防意识最佳的外线球员,因为其他球员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己的问题。
在锋线上,朱芳雨逐渐在走下坡路了,他已经不是早年对手口中的防守大闸了;周鹏和易立得到的出场机会本就不够多,而且邓华德还喜欢把他们二人放入一大四小的阵容中,这又额外增加了二人身上的任务。
而在后卫线上,和孙悦一起首发的刘炜和王仕鹏都存在体型偏小的问题,二人很难提供太多的协防支持;打了两年职业联赛的郭艾伦得到的机会并不多,而在进攻端有过闪光表现的陈江华,却很容易在防守端犯错。
陈江华体型偏小,在防守挡拆的时候容易撞在掩护墙上。在这之后,他又会出现和队友沟通不畅、缺少积极性的问题。
下面这个回合里,易建联已经扩出来延误对方了。但撞在掩护墙上的陈江华没有和易建联沟通好,停了一下之后直接去找回自己的对位人了,然后就出现了下图中的这种情景,对方进球之后阿联朝陈江华那个方向看了一眼:
当然,最终造成这个结果还有两个原因:第一、澳大利亚左侧底角的球员上提,把易立带走了;第二、王治郅一开始是往篮下的方向移动了一步,但后面又站了回去。
下个回合里,易建联虽然也扩大了自己的防区,但收缩的意图更为明显了。这一次陈江华撞在掩护墙上之后,后续又不知道怎么办了:
为了让这名挡拆能力最强的后卫(详见前一期文章)获得更多的出场时间,中国男篮会让他多防一些主攻能力弱一点的球员。在这种背景下,陈江华似乎也显得挺积极,他在无球侧时时常会对持球的对手进行骚扰,但凡事往往过犹不及:
与他相似的是,能够在进攻端起到一定作用的王治郅,也会在防守端拖累球队。
为了尽可能地给王治郅减压,当时的中国男篮会尽可能地王治郅收缩在篮下。但是,王治郅的机动性还是较差,他即便执行这种策略,也无法像顶级的“蹲坑型”中锋那样在对方的抛投区域形成有效干扰:
而且,那个年纪的王治郅也很难在防低位方面做出太多贡献了。不幸的是,当时的中国男篮还遇到了拥有大加索尔、小加索尔和伊巴卡三人的西班牙队。
即便后面的对手能力不如西班牙三将,王治郅在这方面也未能交出更好的表现:
为了进一步帮助王治郅减压,中国男篮会在某些回合里采用2-3联防策略。这样做的好处是,王治郅毕竟是中锋,在队友的支援下,他还是能够给突入篮下的对方外线球员造成干扰:
所以,联防到底是不是中国男篮在防守端的最优解呢?
当然不是。
中国男篮既然要让王治郅站在2-3联防的中间位置,那就要让易建联站在靠外的位置,从而大范围地去协防。诚然,在某些回合里,易建联确实能够像蜘蛛侠一样大范围覆盖球场:
但易建联毕竟是中锋球员,他想要像锋线球员那样长时间大面积快速移动绝非易事。更何况,易建联在进攻端也需要高负荷地运转——虽然我们无法量化体力对于易建联临场表现的影响,但这种选择肯定是会给易建联更多消耗的:
更为严重的问题可能是,王治郅本就存在保护防守篮板球不好的弱点,球队在2-3联防中让易建联大面积协防,必然又会让球队在保护防守篮板球方面更加吃亏。
所以,如果把王治郅换成其他内线球员呢?
其实,邓华德在第二场小组赛就改了首发,他让丁锦辉出任首发四号位,并在轮换时间里尝试了周鹏打四号位的阵容。但在场面上,邓华德的这种变阵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易建联开场守了“蹲坑”策略,效果不佳。
或许是因为和丁锦辉(无法提供内线球员的护框能力)搭档,易建联在防守挡拆时会顾忌身后的情况;又或许是因为球队赛前的情报收集有误,认为俄罗斯队的外线球员持球投能力欠佳(也不排除两种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
总之在开场之后,易建联在防守挡拆时守了“蹲坑”策略,然后被俄罗斯队的舍维德连续用持球投回应:
其实,在某些回合里,我们还是可以窥探到刚才所说的第一种情况。易建联防守挡拆的时候已经扩出来了,但身后的队友不是被带走(底角的周鹏),就是无法保护篮下(陈江华慢了半拍,且身为后卫的他无法保护篮下):
第二、易建联被迫顶防大量的低位,这是他相对不擅长的防守项。
由于球队摆出了一大四小的阵容,易建联就被迫成为了顶防低位的第一人选。事实上,即便是在水准不够高的CBA联赛之中,易建联也不适合长时间在低位顶防体型偏大的中锋:
第三、体型偏小,防守篮板球的问题还是难以解决。
我们之前提及,王治郅在保护防守篮板球方面会存在很大的问题。但中国男篮如果用一个锋线球员去代替他,球队在争抢防守篮板球时还是会因为体型吃亏而处于极为不利的状态。
下面这个回合里,被称为“斗牛犬”的丁锦辉已经竭力在卡位了,但依然被对方抢到了进攻篮板球:
所以,如果邓华德把丁锦辉(或者周鹏)换成一个移动速度较快的中锋(比如:张兆旭)呢?
和之前几名球员不同的是,张兆旭在阵地战的防守作用是肉眼可见的。
张兆旭打五号位的时候,中国男篮在阵地战对于篮下的保护确实是非常优秀。这个回合里,张兆旭一个人就连续两次保护了篮下:
他的对位人不参与战术时,张兆旭可以尽情在篮下协防,并能够减轻易建联的协防压力。下面这个回合里,张兆旭及时站在篮下协防,迫使对方传球,易建联随即完成抢断:
此外,张兆旭还是一名非常积极的“卡锋”。他可能自己抢不到防守篮板球,但总是会在争抢防守篮板球时尽力卡住位置,让防守篮板球落到己方手中:
初看之下,张兆旭在防守端是完美契合易建联的。
但一个小问题是,张兆旭在防守挡拆时也会有局限性,像安德森的这种外拆投三分球选择,张兆旭就显得有心无力了:
更大的问题则在于:张兆旭在进攻端的局限性是非常大的,他在场时总会导致球队的进攻效率低效,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失误(包括他自己传球失误、他站在拖空间的位置导致队友失误)。因此,对方就会抓住这种机会打出大量的快攻:
换言之,张兆旭和易建联同时在场确实是会让球队的阵地战防守更为高效,但这是以牺牲己方进攻和让对方打出大量反击为代价的……因此,在综合了攻防两端之后,这队组合在场时,中国男篮只会输更多的分……
由于08一代的外线球员大多开始走下坡路,新鲜血液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太多机会,这支中国男篮的外线防守水准是明显不如从前了。
而在内线球员方面,邓华德始终无法在防守端为易建联找到合适的搭档:随着年岁的增长,王治郅在防守端的问题愈发明显了;丁锦辉和周鹏,则会在体型上较为吃亏;至于张兆旭,可能是阵地战最能给易建联减负的,但他对于己方进攻和己方退防的负面影响又太大了。因此,当这些球员出现在防守影响力更大的位置时,他们都无法为易建联减压。
在防守大厦将倾之时,易建联可能是扛着柱子的最后一位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