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海清、姚晨、梁静发表感言,呼吁导演制片们给予中生代女演员机会,并成为当天的热搜话题。
在视频里,当说到"我们是一群非常热衷表演的女演员,我们一直在坚持"时,微笑中掩不住哽咽。
正像姚晨在微博里说的——类似职业困境也不仅仅局限于影视圈,总得有人提出问题才能得到关注,未来才有可能改变现状。
改变现状当然并不容易,但女性在职业中面临的相似的困境,无疑引起了广泛地共鸣,该话题的阅读量已达2.8亿人次。
同样都是演员,作为女性演员明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压力,特别是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瓶颈越来越明显。
所以,在星空演讲里,姚晨的演讲主题就是《 一个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 》:明明到了一个演员最成熟的状态,但市场上,适合我这个年龄段演员的戏却越来越少。
这并不是矫情,相比男演员,女性演员是真的不敢老!
首先,嘲笑女星的颜值和衰老,是娱乐习惯之一。网络上,一位30岁以上的女性演员,时不时就流露出未P过的照片,被媒体用放大镜的嘲讽脖子上的皱纹、眼角边的痕迹;而一位35岁以上的演员如果演了一位少女角色,哪怕是只出演了几个镜头,也被人群嘲“不自量力”。
其次,影视剧中上年纪的女性形象,不仅是女N号,且人物形象非常刻板——或者为了儿女牺牲自己的大地母亲,或者挑拨是非的刻薄长辈。这些角色,对于有追求且曾经走上事业顶峰的女演员来说,太尴尬了。
她们多么渴望,我们能够有《傲骨贤妻》、《燃情克利夫兰》、《福斯特医生》、《妈妈咪呀》等,这类讲述成熟女性婚恋、事业、成长的故事啊。在这类故事中,女一号可以是40到50岁,甚至60岁的人,而她们也不是刻板的,是有层次有成长有灵魂的人物,是值得演绎出来的。
那么,作为一名从业者,面对以上现状,是不甘的放弃还是寻求突围呢?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无论是在娱乐圈还是在非娱乐圈,我们都需要明白:女性真正进入职场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突破传统的刻板印象、传统的性别偏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会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
这当然不是说,直接放弃努力,说一句“哎,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就算了;也不是说,仅仅凭借勇气、决心、信心、实力就可以了;我们期待的“改善现状”,更需要理性的方法论。
所以,请允许先掉一下书袋,推荐人民大学的黄家亮老师,在《 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 》文章中的观点:消除歧视,可以采用的办法是系统的—— 用墨迹战略(下文有具体解释)进行劝说,从而促进不同人群的沟通;以及被偏见者的自立自强。
在这篇感言里,海清、姚晨、梁静的做法确实值得借鉴,我们认真分析一下:
第一,战略上,在盛典会议中发声,是很好的“墨迹战略”劝说。
偏见之所以会有影响力,是因为不同群体间缺乏有效沟通(不仅是性别偏见,地域偏见、种族偏见也是同样的)。那么,破解的方法就是有效沟通。
不过,虽然男人、女人可能一天到晚都在说话,但不一定是有效的表达,也不一定得到有效的倾听。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墨迹战略了——源于海德尔的认知平衡理论,既进入到持有偏见或对事情有影响力的人群之中进行沟通。
显然,没有比一场盛典更合适的机会了。在这样的盛典中,台上台下的人是能拿出注意力来进行倾听和表达的,而且来的人还都是行业TOP,一旦海清的表达被倾听了,那么效果就会从行业内部和权威层生成。这就好像一点墨水点在一张纸的中央,就留下了明显的墨迹。
这也是为什么,为好优姐姐一直强调,珍惜会议机会,珍惜行业峰会。这里聚集着资源,你在这里的倾听和表达,都可能被放大,你都可能有机会接近行业的中心。
第二,策略上,从个体出发,强调职业能力,尊重职场交换的基本逻辑。
职场的基本逻辑是等价交换。所以,作为从业者,展示自己的专业性是永恒的落脚点。在海清等人的发言中,虽然也有些诉苦调侃,但并不是一味的卖惨,认真来看整段发言,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内在热情3个维度,完美地为以自己为代表的女演员打CALL。
1.专业技能方面:“我们会首先理解导演的风格定向,然后再进行角色诠释”。我相信,这句话是几位资深女演员锤炼出来的业务能力,是刚入行的小演员领悟不到或者做不到的“瓷器活”。
2.素质方面:“我们足够专业……包容,有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就是能和不同剧组进行合作,而且能配合制片方的要求。
3.内在热情热情:“我做制片人也是曲线救国,我们一直坚持……”;”我这两天不敢喝酒,就想着在这样的场合,会不会随时有个导演来和我聊剧本,我要让自己处于最佳的状态“。这是关于自己热情和承诺精神的表达,让雇主看到投入和从业稳定性。
这样一段饱含深情及专业性的演讲,能够打动所有的人吗?会不会让娱乐业,甚至整个社会都对职业女性更有友好呢?当然不能这么乐观,但这样的沟通机会以及沟通内容,无疑会让更多的人看到她们的努力,也期待看到他们更多优秀的作品,为她们加油,并激励更多人勇敢面对困境。
我很欣赏这些实力女演员,愿意主动发声、愿意为自己争取机会、为行业内的女性演员争取机会,为我们普通人树立榜样。不过,写今天的文章,当然不仅仅是为这些女演员打call。
我更想聊的是:我们普通人,如何找到运用“墨迹战略”的沟通机会,怎样在可以沟通的时候更好地表达自己呢?
第一,换个角度看待质疑:
细想起来,职场上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随处可见:比如,在面试中遇到对方担心我们结婚生子;比如,在工作中担心我们扛不住压力;比如,在晋升的机会面前担心我们不能胜任,等等。
这些都很让人恼火,但不建议直接“拍桌子”就走。看着很解气,但实际上往往给对方留下“女生果然很情绪化、果然扛不住压力”的印象,并不能消除偏见。不如,换个角度,把它当作一次沟通的机会,展示出自己的胜任力。
再次重复一遍:歧视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不同人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第二,把问题下切,基于事实进行对话。
所谓沟通并不是争输赢,达成共识才是关键。面对质疑,不要上来就把问题“上推”,指责对方性别歧视、以偏概全,这些“给问题定性”的话更容易促进对方防卫起来,对你采取更加拒绝的态度。
因此,在具体沟通的时候,我们更推荐用“下切”的方法。下切,即在具体领域谈。比如了解对方的具体担心,展示自己在某些领域的能力、态度。
当说到细节的时候,就有的谈了,比如,对方说经常出差,那么,你可以具体说说自己如何胜任出差这件事;比如,对方说这个岗位有绩效压力,那么,你就可以说说自己曾经的绩效表现,等等。
虽然不是每次沟通都能够有理想的结果,但多一些这样的沟通,多一些职业又专业的表达,一定会让更多人消除对职业女性的刻板印象,不仅给我们自己争取更多机会,也给更多职业女性争取更多机会。
同样的,作为专注女生职业成长的为好优姐姐,我也不会放过任何“蹭热点”的机会;并且,只要有机会,我就愿意主动讨论女性职业成长、促进女性乃至社会发展的话题。就像姚晨说的,类似职业困境也不仅仅局限于影视圈,总得有人提出问题才能得到关注,未来才有可能改变现状。
参考文献:《 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社会歧视》,黄家亮,《思想战线》200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