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要不是司马懿和蒋济劝阻,老曹真就提桶跑路了。
关羽人生的高光时刻有两个,一个是在官渡之战万马军中斩颜良,另一个就是在襄樊一战生擒三万曹军两员大将。但是造化弄人,关羽在巅峰时刻断崖式下跌,威震华夏没几天就走了麦城。
关羽失陷荆州的原因有很多,跟他是否大意没有关系:糜芳供应粮草不及时也不保质保量,刘封孟达拥兵自重不听调遣,后方留守人员麻痹大意疏于防范,盟友孙权背信弃义无耻偷袭,这些不利因素加起来,即使孙武吴起复生,张良韩信在世,也难免一败涂地。
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小说中,关羽都是一个懂天时明地理的万人敌,个人武勇也是超一流——能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正史记载的,以汉末关羽、隋唐秦琼最为突出,楚霸王项羽和打虎英雄李存孝似乎也能做到,要是评选古代正史五大高手,关羽绝对有资格位列前三。
关羽阵斩颜良、水淹七军,正史记载和小说描述基本一致,要说有不同,那就是庞德那一箭,是射中了关羽的脑门还是左臂。
庞德射中关羽,在《三国志·卷十八》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在真实的历史中,庞德是曹仁部将,并不归于禁指挥,他比于禁先到襄樊,还参加了屠戮宛城的战斗:“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
按照正史记载,襄樊战役并非关羽发起,也就不存在关羽是奉命出征还是擅自动兵的问题:曹仁和庞德不但攻克已经归属关羽的宛城并实施了大屠杀,关羽属于被动应战——战斗一开始是在关羽的防区边界进行,水淹七军后关羽才向即将被大水淹没的樊城进攻。
于禁带领七军三万人马攻击关羽,并不是解救曹仁,而是要跟曹仁兵合一处向关羽发起总攻:“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
曹仁打关羽,是奉了曹操之命,于禁是打辅助的援兵,没想到主帅曹仁没战败,于禁的援兵先泡了汤。
庞德不太受襄樊曹军众将的待见,当年庞德受质疑,并非发生在曹操召开的军事动员大会上,而是在曹仁的樊城之中:“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
庞德为什么杀了嫂子并跟哥哥庞柔断绝关系,史书和小说都没解释清楚,其嫂之“不贤”,是像潘金莲还是像韩信的嫂子一样小气,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庞德杀嫂儿跟其兄断绝关系,应该不是作风问题——他哥哥显然是不希望弟弟这样做的。
庞德该不该杀嫂暂且放在一边,咱们今天要聊的,是在正史和小说中,庞德的武力值好像都高于关羽,如果让他们在公平状态下放手一搏,最后的获胜者会是谁?这两位汉末三国名将,在一个档次上吗?
关羽的部队是不是真忌惮庞德,陈寿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因为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吃的是曹家和司马家的饭,对曹魏诸将,自然是有骆驼不吹马。事实上庞德当时的军职并不高,只是个杂号立义将军,食邑三百户的关门亭侯,跟曹仁、于禁乃至张辽乐进张郃徐晃都差了不止一个级别,于禁当时是假节钺左将军、食邑一千二百户的益寿亭侯,虽然都是亭侯,但于禁的食邑是庞德的四倍。
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诸君自然知道,“五子良将”在曹营只算二流,他们头上有一层不可逾越的天花板,那就是“诸夏侯曹”,也就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曹休、曹真。
曹魏前期,非诸夏侯曹不得为大将军大司马,五子良将基本都止步于四方将军,只有张郃享受了准三公待遇(特进),其余的能混到九卿级别就烧高香了。
庞德是杂号将军,位在四方将军和四征四镇四平之下,跟夏侯惇曹仁没法儿比,跟“代理荆州牧”关羽,就更不是一个档次了。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的官爵是假节钺前将军、董都荆州事、汉寿亭侯——整个荆州都归关羽管辖,有多少食邑已经不算事儿了。
庞德能一箭射中关羽脑门儿关羽毫发无伤,说明射击距离比较远,关羽的兜鍪比较坚固,更说明庞德注意到了关羽,而关羽根本就没把庞德放在眼里——一方主帅,并不会对敌方的三四流太过注意。比如关羽万马军中斩颜良的时候,只是个没有爵位的偏将军(斩颜良后才封侯),而颜良是袁绍首席大将、前军主帅。
庞德射关羽,就跟关羽斩颜良一样,都是冲锋队长实施斩首行动,不同的是关羽成功了,庞德先成功了一半,后来满盘皆输,如果庞德那一箭再低三寸,荆州就归曹操了。
也许关羽在指挥大军的时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感觉到有箭来袭,低了一下头,这是百战余生养成的本能反应。
从襄樊之战前期战况来看,关羽的综合能力完全碾压曹仁、于禁、庞德,所以将庞德跟关羽划为一个档次,显然是不够公允的。
正史中的庞德跟关羽不是一个档次,最后被关羽生擒并斩杀,败军之将不言勇,不管庞德被陈寿吹得怎么忠义、勇猛,他先属马腾马超、再归张鲁、后降曹操,都算不得从一而终,没有战死沙场而被生擒,也算不得视死如归——如果他遇到的不是关羽而是张飞,可能他就降了:关羽习惯高高在上气指颐使,而张飞则擅长亲解其缚纳头便拜。
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关羽“劝降”庞德的话并不是很客气,还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被庞德顶撞后直接动刀子,这要是换了张飞,庞德是万难逃出三爷手掌心的。
正史说完了,咱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那里面关平劝关羽的一番话,还是很有道理的:“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小说中关羽和庞德,在单挑时心态完全不一样:斩了庞德,对关羽来说也不算啥大功劳,庞德打赢关羽,则可以光荣后半辈子。
在非洲大草原上,羚羊经常能跑赢猎豹,这不是因为猎豹的速度比羚羊慢,而是在“赛跑”中,猎豹为的是一顿饭,羚羊则是为性命奔跑。
正因为关羽和庞德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表现出的战斗意志也完全不同,如果放在建安五年,二人都是偏裨将校,结果肯定完全不同。
关羽不是不会射箭,但是他似乎更喜欢真刀真枪地开干,庞德在跟关羽第二次交手时诈败放冷箭,实际已经在格局上落了下乘,这就像两个人徒手格斗,其中一个人呢悄悄地摸起了板砖。
陈寿写《三国志》,罗贯中写《三国演义》,都把庞德写得十分忠勇,甚至对庞会灭了关羽遗属也没提出批评,这都是很不公平的:两军交战,不是我杀你就是你杀我,各为其主没有私仇,拿无辜妇孺开刀,庞家门风有问题。
不管陈寿和罗贯中把庞德写得多么厉害,有一个事实都无法改变:级别比关羽低了不止一个档次的庞德,最后被关羽擒斩了。
庞德与关羽不在一个档次上,尽管他刀法箭术都能算得上一流,但是比起万人敌关羽,他还真是差得很远,读者诸君看了史料和小说,心中自然也会有一个比较公允的评判:如果二人同样在巅峰状态下,仅凭个人武功决胜负,多少回合能分出胜负?最终获胜者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