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暑假的到来,孩子在高兴之余,也会担心起自己的期末成绩。都说分,分,学生的命根。因为老师和父母都在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
相信有些妈妈在和自己的朋友见面时经常谈论的无非就是自家孩子的成绩。
“你们孩子这次考试怎么样啊?”
“甭提了!那点分说出来都嫌丢人,我告诉他,放假一天也别想玩了,到辅导班老老实实补课去!你孩子呢?”
“我儿子倒是还好,每科都在95分以上,班上前三名!”
父母关心孩子的成绩也是为孩子的进步着想,有些孩子可能成绩不理想或者退步的时候,父母就会问其原因,孩子总会说一句话“是我粗心了,这些题我都会。”
可能有些父母也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粗心,但是孩子为什么每次都觉得是自己粗心呢?成绩不好的背后究竟有没有隐藏什么原因呢?
真的是这样吗?粗心的背后隐藏着孩子学习中怎样的问题?
我们理解的“粗心”,看上去是表面的不经意、不小心,带有偶然性。但是粗心的背后,很可能藏着“必然性”。
这种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粗心的背后掩藏着什么问题呢?有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带着这些问题,今天就让小编一一来为大家解答。
孩子粗心的原因
第一,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
熟练度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让我们父母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是很简单的。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 1000 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对于平时经常做计算类工作的人来说,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但如果父母平时也疏于做简单计算,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小编建议父母平时要注重孩子做题的熟练程度,不要觉得某道题孩子会做了就不用再写了,孩子很可能因为简单而疏忽,反而会在考试的时候写错。
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第二,孩子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其实还有一些题目,孩子在平时也做过,并且还做对了,就以为自己会做了。但是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出错了。这很可能就是孩子虽然会做题,但是没有深入了解其中的概念,不会举一反三,所以出现类似题的时候,就会失分。
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所以小编给各位提个醒,应该在平时让孩子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第三,孩子的习惯有问题
估计很多妈妈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会发现孩子有很多不良的做题习惯,比如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
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这样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
因此妈妈们必须在孩子写家庭作业的时候让孩子保持一个正确的做题习惯,比如在写数学作业的时候,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因为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另外,有的孩子享受一题多解的乐趣,这其实也可以帮助检查出一些错误。
第四,孩子做题准确率不高
其实孩子做题的正确率和我们打字一样,并非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需要不断删除的。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
如果孩子做题做错了,他自己觉得“没关系”,大人也没有及时纠正,那么孩子再遇到这题时,可能会频频出错,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
所以请各位妈妈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每次的做题。妈妈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建立各科的错题本。也可以让孩子制定训练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小编认为,粗心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妈妈一定要帮孩子改掉。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几条改掉粗心的小建议。
1.慢慢读题
平常孩子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放慢读题速度,尤其是题目较长时,更要慢读,细细读!并且一边读,一边思考,同时把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
这样一遍读下来,基本也就只需要一遍,有用的信息都正确进入孩子的脑海,那么看错题目,看漏条件这些事故,就彻底跟孩子拜拜了。
2.演算工整
相信妈妈们都见过孩子做题的时候都会在草稿纸上乱写一通,但是在做复杂题目的时候,孩子虽然列出很多方程、计算式,但是孩子花大量时间在费劲从草稿纸上找关键信息。
试想,如果孩子在考试的时候大部分时间用在在草稿纸上找答案,那么很难答完所有的题目。
但如果这时候,孩子的草稿纸上的计算过程比较整齐,干净醒目,那么发现的关键信息就比较容易,更不会发生挪错数字,弄错符号等情况。解题过程自然一帆风顺!
3.回头检查
妈妈应该在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培养孩子检查题目的习惯,孩子做完一道题目后,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判断一下结果的合理性。比如:解出来发现结果的数很奇特,不像正常答案。
这时候就需要回头仔细检查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那么,干净整齐的草稿纸就发挥了它的另一项重要作用——方便检查!
总之,讲了这么多,就是想提醒各位父母,孩子如果再把考试成绩不理想归因于粗心,那么一定要多去找找孩子平时的做题习惯了。因为在平时做题就马虎大意,没有良好的做题习惯,那这就不是“粗心大意”这么简单了。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