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母亲是给予孩童生命的人,是呱呱坠地时第一眼看见的人,是最值得敬爱的人,生而为人,学会感恩,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会感谢母亲给予了生命,给予了健康完整的身体,好的身体才是一切的本钱。
巴金说过:"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而祖国更是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吸取它的营养。如同福泽的话: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在牺牲财产,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善意的谎言只为一颗爱国心
1910年正是中国遭受战争之苦的年代,在饱受战火的年代里,亲情就显得弥足珍贵,很多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卷入战争,不惜东躲西藏,舍弃了家乡,舍弃了财物,只为换得孩子一生安稳。
正是在这一年,在湖北黄安的一个普通家庭里,诞生了一名婴儿,他的到来让他的家庭在战火中有了喜悦,取名为贺健,希望他能在战火的年代里健康平安的长大。
1929年,贺健刚满19岁,正是年少方刚时,看着身边的朋友家庭饱受着战争之苦,他不忍国家饱受痛苦,战火纷飞,妻离子散,作为一个有着深深爱国之情的热血男儿,他不能坐以待毙。
如果告知母亲要去当兵,平息战乱,那么母亲定然不会同意,她不愿意让唯一的儿子把性命放在子弹不长眼的战场上,于是贺健以外出谋生的借口骗了他的母亲。
借口是外出谋生,实则是他一离家,便直奔着工农红兵而去,一心扎进红军里,1930年他成功的加入了青年团,在同一年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党员,在艰苦的革命旅途中,他从未叫过苦,也未说过一个怕字,一心期盼着中国得到解放。
他在革命的队伍里,他从一名普通的工农红军,到后来的连长、营长、副团长、司令,他冲锋在前线,英勇骁战,哪怕在战争中无数次的负伤,依然保持着坚贞不屈的共产党精神时刻努力为祖国拼尽全力。
在战争中再苦再难他从未说过一个字,但是想家想母亲,让这位战士掉下了滚滚的热泪,因为战争的残酷,他不得不随着地点不断的改变行军的路线,回家看一看母亲成了他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唯一的念头。
母亲是在战火中艰难的拉扯他长大,而他又是母亲唯一的儿子,他走后,母亲的期盼和等待,让他如何不心酸。
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千万家的解放,祖国的和平,不再有战乱,人民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的向前,跟着我党,跟着光明的方向,一直不断的击败敌人,才能给他带来一丝的欢悦。
阔别20年再见母亲
贺健为了祖国和平,奉献了他的青春年华,不惜欺骗母亲,只为一心报效祖国,杀敌平乱,他始终坚持拥护我党的路线、方针,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跟我党一致。唯一的遗憾是忠孝两难全,征战在外的他无法回家探望给予自己生命的老母亲一眼。
贺健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在他参军20年之后,他才终于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一名功成名就、位高权重的司令,可是他出门已经20年了,从未见过母亲一眼,更是不知道家里的情况,连母亲是生是死他都无法得知。
当看到久违的家门时,忐忑的心让39岁的贺健一阵阵的不住颤抖,一位儿子即将见到20年之后的母亲的心情不言而喻。贺健激动的手敲门而入,看见的是一位已经白发苍苍身材佝偻的母亲。
20年,整整20年,岁月是那么的无情,不给人留一丝幻想,儿子在看见母亲的第一眼,却被母亲打了一巴掌,然后母子俩相拥而泣,大声痛哭,似是要哭尽20年来所有的苦难和委屈。
这一巴掌打在儿子脸上更是疼在母亲心里,20年来杳无音讯,母亲天天夜夜盼,希望儿子在某天可以再次回家,日日的担忧让一位年轻的母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速的衰老,是最真实的担忧,也是最感人的等待。
好在一切都没有白费,贺健没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痛苦,在晚年还可以承欢慈母前。母亲自然也是为儿子感到骄傲,贺健虽然欺骗了自己的母亲20年,但是挽救了更多的家庭。
世间有情天不老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与孩子之间有着无形的线牵着彼此的心,这是爱的力量,是世间最难得的真爱。
正如灏冰所说一般:"孩子和母亲之间溢着深深的、真切的、无尽的爱。这种爱才是孩子和母亲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我们民族生存的真正价值。"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其中没有任何利禄之心。全天下的母亲都是最可爱的人儿。
在国家和母亲之间,贺健选择了报效祖国后陪伴母亲,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大爱,也许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没有常年陪伴在母亲身边,但他是一个真正爱国的英雄。
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祖国是一个人的生命的起源地,同时也滋养着生命,热爱祖国是每一个国民应该履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