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深谙游戏力,孩子赢在起跑线

2019-07-26   家学宝

关注“家学宝”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辰龙

1


上周末,在婴幼儿游泳馆,看到颇具戏剧性的一幕:

供孩子玩耍的游乐场内,一男孩突然甚是兴奋地将积木撒落一地,然后用脚踢来踢去,旁边的小女孩有样学样,玩得不亦乐乎。

男孩妈妈发现后,立马上前制止:

“不能这样,快放回原位!”

正在兴头上的男孩,哪里肯听,踢得更为带劲!

“这里是公共场所,这样会影响大家的……”

男孩被妈妈强拉着上了一堂“教育课”后,甚是扫兴,居然大哭起来,看傻了的女孩楞在那里,不知所措。

排队等候的众人,很快被男孩的哭声吸引而来,男孩妈妈很是尴尬,对儿子厉声呵斥,眼瞅着就要“火山爆发”。

闻讯赶到的女孩妈妈,赶紧救场!

她并没有刻意去安慰男孩,而是捡起积木,对两个孩子说:

“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好不好,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拼出飞机!”

说罢,她收集了几块散落地上的积木,开始搭建。

很快,女孩加入比赛,男孩迟疑一会,也停止哭闹,动起手来……

一个小小的游戏,便化解了孩子的哭闹和大人的怒气,逆转了情势,何等神奇!

将平平无奇的生活琐事,辅以简单的游戏展示,达到简单互动的目的,便是游戏力的内涵。

游戏力,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提出,教会我们如何用既保持底线又不伤害孩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可不要小瞧了游戏力的魔力,它可是日常带娃,居家旅行之必备神器哦!

2

寓教于乐的工具


生活中,有娃的家庭,一定对以下场景司空见惯:

孩子丢下饭碗,抓起篮球便向球场跑去;

放学回家,抢过手机,又开始在游戏中厮杀;

游乐场上,三五成群在欢声笑语比赛荡秋千,欲与天公试比高……

每每这时,家长朋友总会摇着头,甚是无奈地来上一句:

“如果能把玩的劲头用在学习上就好了!”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如何让游戏和学习“交汇融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可直接考验着家长的游戏力!

6岁的皓皓,是同学和亲朋好友公认的小天才。

小小年纪的他,不仅数学棒棒,更在自然科学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天赋。

其实,哪有什么天才,诚如爱迪生所言: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努力!”


皓皓的出色表现,除了自身努力,更与其爸爸的寓教于乐密不可分。

比如,为了更加简单直观讲解质数与合数,会和儿子一起玩扑克牌绘画游戏:

随机抽取几张扑克牌,用方块为单位,组合到一起,画出上面的数字,做成柱状图,涂上颜色,再去判断哪个为质数,哪个是合数;

讲摩擦起电时,也是用早已准备好的梳子、纸片等工具,做起科学小实验,故意在儿子头上摩擦,吸起小纸片。

图片来自网络


曾在幼儿园看到过一份《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游戏,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深谙游戏力的家长,早已悄悄行动,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落实到位。

3

挑战不可能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言: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对孩子说教,目的地太强,孩子只能被动接受,收效甚微,开头提到的男孩,便是明证。

但倘若,家长换种方式,通过游戏力去教育、引导孩子,往往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同事大磊买房定居后,决定将6岁的女儿小芸接到身边读书、生活。但他很快发现,女儿非常胆小,一直不敢单独睡觉不说,对黑暗更是恐惧异常。

如果大家都在客厅,她想去卫生间,一定要大磊事先开灯,抑或妈妈陪同。否则,她宁愿一直忍着,甚至尿裤子,也不肯独自过去!

“家里很安全”、“有爸爸妈妈在,不用怕”之类的说教,大磊夫妇早已磨破了嘴皮,依然收效甚微。

通过查阅资料,大磊了解到,女儿的情况,属于专家口中“黑暗恐惧症”,须对症下药。

他很快收起说教,决定换种思路,通过轻松幽默的游戏方式,帮女儿消除恐惧心理。

他先是和老婆一起,晚饭后,陪女儿在小区散步,玩寻找北极星、捉迷藏游戏。

待小芸对黑暗不再闻之色变后,大磊更是自创了“妖怪现原形”游戏:

他为女儿准备了一个小手电筒,通过在家中、小区不同角落发出声响,让女儿“寻声定位”,第一时间照亮“妖怪”……

就这样,小芸很快突破了自我,关灯睡觉、独自去卫生间,都不在话下。

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请不要一厢情愿地下结论,任何事情,不挑战一下是不知道结果的,对吧?”


于孩子而言,世界是新奇未知的,自身潜能是无限的。


图片来自网络


睿智的家长,不会动辄便给孩子打上诸如怕黑、怕疼、怕生人的标签,而是尽力鼓励、引领他们去不断尝试、探索。

4

拓展思维,提升自我


斯特娜夫人,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妈妈”。

在她教育、引导下的女儿维妮弗里德,成绩优异非常:

3岁就能写诗歌和散文;

4岁就能用世界语写剧本;

5岁就能熟练运用8个国家的语言对话和写作;

9岁就已经通过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入学考试;

10岁就能熟练运用13种不同语言交谈;

与此同时,她还会拉小提琴,会弹钢琴,并在国际象棋比赛中名列前茅……

说起育儿秘诀,或许我们从她所著的早教圣经——《世界上最成功的妈妈:斯特娜夫人的的早教神话》中,能够找到答案。

斯特娜夫人,不仅主张尊重孩子天性,让他们在自然的条件下学会释放潜能,更是游戏力的实践者与推行者。

在她看来:

游戏不仅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帮助孩子拓展思维的最佳手段。

书中,她浓墨重彩地介绍游戏对拓宽孩子思维,提升自我的重大影响。

如,玩"注意看"的游戏,找图案或色彩数目的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通过“触摸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修辞能力等等。

教育并非一定要正襟危坐,很多时候,家长换种思路,可能会为孩子开启另一个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5


客观来说,游戏的涵盖面异常广泛,从艺术到音乐、从运动到手工,从徒手到运用各种小工具,数不胜数。

与此同时,家长的引导方式也多种多样。

有教育专家指出,家长在游戏中正确的引导和参与,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非凡!

那么,我们家长朋友,如何正确、出色发挥好游戏力呢?

一、私人订制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会少许多不快乐和不必要的麻烦。

毋庸置疑,在最适当的月份和年龄给孩子辅以适当的游戏力,才能最好的拓展他们的能力和视野。

研究表明,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在大运动、精细动作、感官、感觉统合、语言、社交、艺术和音乐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尽相同。

因此,游戏需要精确分龄,私人订制不同的主题。

如,孩子2岁左右时,可以设置涂鸦、角色扮演等游戏主题,培养孩子动手、语言表达能力。3-6岁,多设置些如《小袋鼠绕圈》等运动型游戏,锻炼孩子的运动力、灵巧度、爆发力。

图片来自网络


二、切忌本末倒置

曾在育儿交流群中,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

老公为了培养儿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意教会了儿子下象棋。

一来二去的“厮杀”,激发了小家伙的征服心理不说,后来更是沉迷其中,甚至课堂上都要找同学“过过招”……

游戏力,作为家长和孩子间,随时随地都能发生的简单互动,旨在安慰孩子,处理沮丧,增强自信。

换言之,游戏只是手段,正确教育、引导孩子才是目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这就要求,家长朋友做个有心人,不断收集游戏在儿子身上的“反馈信号”,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如,游戏不适合及时更换,沉迷其中立马叫停等等。

三、理清内因外因

游乐场内打乒乓球时,曾看到过这么一幕:

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因连续几次没接住爸爸发的球,沮丧不已。

并未注意到儿子情绪变化的老爸,看到男孩发脾气后,对其一顿训斥:“已经陪你出来散心了,还要怎样?”

结果儿子情绪崩溃,游戏中断,父子俩不欢而散……

需要特别提醒家长朋友注意的是:

游戏力,只是辅助工具,为外因;孩子,才应是关注主体,也才是发生改变,提升自我的内因。

唯物辩证法中,著名的内外因作用原理告诉我们: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著名儿童心理学教授陈鹤琴所曾说:

“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如何配合孩子的“工作”,让他们尽可能地“出成绩”,可实实在在考验着父母的游戏力!

每个父母,如果都能深谙游戏力之道,一定能助孩子成长路上“打怪升级”,所向披靡!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